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從十九大報告,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考察時的講話,再到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都強調了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已經明確成為中國今后一段時期內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包容性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成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強化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競爭力,就是在高度認識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的戰略定位的基礎上,依靠全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體系,促進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守住國家安全保障的底線,最終實現建設世界強國的戰略目標。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如何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如何有效推進針對實體經濟的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三大“轉變”任務,如何順利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三大“變革”任務,指明了戰略謀劃的根本所在以及改革布局的重心所在,也制定了開展具體工作的邏輯主線和實施步驟。具體來看,就是要全面把握住和協調好以下的三大重要關系。
首先,把握和協調好實體經濟和經濟質量之間的相互決定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全面進入了新時代,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發展機遇期。中國高質量經濟優勢能否最終形成,取決于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的投資和創新吸引力能否得到切實強化,制造業的國內國際競爭力能否得到有效提升。當前,從實體經濟和高質量經濟之間相互決定支撐關系的角度來看,相應的工作邏輯主線是,一方面,優先制定和實施促進制造業部門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另一方面,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關鍵短板和制度性藩籬方面的“破”“立”“降”上下功夫,“破”就是打造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相對滯后的制度藩籬 ,“立”就是樹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堅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信心,“降”就是瞄準降低制造業企業的不合理生產要素成本、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集中發力,重點破局。
其次,把握和協調好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的相互共生關系。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的落腳點在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既表現在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也表現在激活民營企業市場競爭活力。相應的工作邏輯主線是,一方面,在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依靠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這三個具體任務,最終實現將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總體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全面實施和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各種形式的歧視性限制和隱性制度障礙,來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同時,依靠抓住堅決落實保護產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這個敏感性的熱點問題,重新激活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和創新動力,促進民間有效投資、高質量投資和創新投資的合理增長。
最后,把握和協調好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之間的相互平衡關系。在堅持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強化實體經濟的吸引力,集中表現為要增強對高質量水平外資和高創新能力外資企業持續進入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從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內在要求來看,要把握和協調好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之間的相互平衡關系,不僅僅體現在依靠國內的深化改革,來促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加速形成,更體現在要以對標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高要求,來倒逼和校正國內深化改革的政策舉措。不僅僅要在開放的范圍和層次上進一步拓展,更要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應的工作邏輯主線是,既要在有序放寬市場準入,繼續精簡負面清單,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全面入手,也要在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著重入手。既要在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進而促進貿易平衡方面著眼,也要在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繼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等方面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