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和軍 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嘉賓介紹】
周和軍 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藝創新
周和軍2017-12-25 鄭芳芳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同時提出了繁榮文藝創作的實踐路徑:“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

  “人民的文藝”,就要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同時創造了藝術,定義了美的內涵,拓展了美的形式。而“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的繼承和發揚;“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則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原則和發展方向。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劉勰在《文心雕龍?通變》篇中提出:“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日新其業”是文藝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本質要求,創新是文藝發展的必由之路,“通”是繼承,要“參古定法”;“變”是創新,會“變則其久”。因此,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藝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文藝工作者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講話精神,要做到四個“堅持”:

  立足人民,扎根生活

  正如列寧所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劉勰在《文心雕龍? 物色》篇曾指出:“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山水林泉,肥沃原野,自然環境與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是人民群眾看似瑣碎普通、點滴平凡的現實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土壤與根基。

  發揚傳統,推陳出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系。”那么,應該怎樣去推動文藝創新?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文藝創新的重要發展路徑。《詩經》、《離騷》、《山海經》、《史記》、《世說新語》等中華文化元典對中國詩歌、小說、戲曲等影響深遠,成為后世文學藝術的精神本源和藝術武庫。如魯迅的《鑄劍》、莫言的《月光斬》等故事原型都源自南朝任昉撰的《述異記》。

  融匯中西,兼收并蓄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十九大報告對“兩個一百年”目標進行了深刻闡述,勾勒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就要堅持走“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守正創新的文化強國之路。正如魯迅在1907年所寫的《文化偏至論》中指出,民族文化要與世界潮流融匯創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

  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離開火熱的社會實踐,在恢宏的時代主旋律之外煢煢孑立、喃喃自語,只能被時代淘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早在唐朝就提出了詩人應有時代精神和社會責任。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文藝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勇擔重任,敢于創新,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興盛。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