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歸欣 張崇
深度貧困地區,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為此,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日前印發了《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堅決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12月15日,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必須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新增資金、新增項目、新增舉措重點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意見》要求,從財政、金融、土地等九個方面,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這為加快推動我省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錢”上發力
在不少深度貧困地區,資金是制約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因素。《意見》明確指出,要鼓勵引導各項資金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在財政投入方面,繼續加大對深度貧困縣的轉移支付力度,新增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每年向深度貧困縣傾斜不低于1億元。對深度貧困村較多的非貧困縣,相關省轄市在分配扶貧資金時,應給予傾斜。
金融扶貧方面,《意見》指出,大力推進盧氏縣金融扶貧試驗區建設,深度貧困縣縣級風險補償金由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一次性給予補助2000萬元。
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和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支持力度。2018年起,取消深度貧困縣易地扶貧搬遷原農戶自籌資金人均3000元中縣級財政承擔1000元,統一調整由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予以解決。
“地”上保障
《意見》指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上,優先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用地需要,深度貧困縣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可不受指標規模限制。
同時,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與其他單位或個人共同興辦企業,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深度貧困地區建設用地,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的,在做好依法補償安置前提下,可以邊建設邊報批。
“人”上著手
建強基層黨組織,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對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至關重要。《意見》強調,要在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中,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
針對深度貧困縣鄉鎮機關,可適當降低基層公務員進入門檻。省選調生招錄指標向深度貧困縣傾斜,鼓勵深度貧困縣定期拿出一定數量的鄉科級領導職位進行競爭性選拔。
建立深度貧困縣偏遠鄉鎮干部定期交流機制,逐步提高深度貧困縣鄉鎮干部經濟待遇等。同時,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培養鍛煉年輕干部的重要平臺,增派省市優秀中青年干部掛職鍛煉。
“產”上做實
產業發展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意見》明確指出,要繼續加大產業扶貧支持力度。
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推行種養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模式,積極推廣扶貧就業基地和扶貧車間建設。到2019年實現有條件的深度貧困地區光伏全覆蓋。`
加快推進具備鄉村旅游發展條件的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程,深化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股權化改革,激活深度貧困地區農村生產要素,探索各具特色的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大力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確保貧困人口優先受益。
“幫”上做細
《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加大社會幫扶支持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做好本區域內深度貧困村對口幫扶工作。建立省屬高校與深度貧困縣對口幫扶機制,鼓勵省屬高校選派科技扶貧團、科技指導員、科技顧問到深度貧困縣幫助工作;實施城市三級醫院與深度貧困縣開展“一對一”“組團式”“等額對調式”幫扶行動;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等。
《意見》還要求,進一步加大生態扶貧支持力度,在深度貧困縣開展綜合生態補償試點,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加快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注入,增強深度貧困地區創新創業和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