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梁啟東
12月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總結了2017年全國經濟發展狀況,分析研究了2018年全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會議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把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作為明年要著力抓好的一項重點工作。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既有利于經濟的活躍,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房地產市場需要完善的長效機制,需要適度的宏觀調控。
“房住不炒”的行業定位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用一句“大白話”明確房地產的定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是對中國房地產發展階段性的總結,也是房地產行業發展方向的定調。房地產市場如果過分強調投資功能,會使得投資住房成為一部分人牟取利益的工具,造成正常的住房供需關系失去平衡。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引起全場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這說明這個定位是被中央高層肯定且受社會廣泛歡迎的。這個定位,對我們未來更遠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發展都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今年一年大致采取的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貨幣政策在穩健后加了“中性”一詞,釋放了新的信號。過去一年,在經濟增速放緩,美聯儲加息等諸多壓力下,貨幣政策在寬松和從緊中尋求平衡,靈活應對,就是所謂“穩健中性”就是一方面不過于寬松,把抑制資產泡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是不過于偏緊,把貨幣政策回歸到相對穩定、正常的狀態。因而,今年的政策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因城施側”的調控方式
明確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提高去庫存的針對性、有效性。最近兩年,我們面對的房地產市場形勢是: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庫存相對較低,房價快速上漲,而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庫存高企,整個市場狀況是“冰火兩重天”。全國樓市總庫存高達6.8億平方米,其中70%待售面積在三四線城市。針對這種分化狀況,今年房地產調控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一改過去全國“一盤棋”的方式,順應中國房地產市場分化態勢,突出強調對房地產市場的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住有所居”的發展目標
住房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住有所居”,房地產業定位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產業,讓住房回歸其居住屬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同時,為因勞動技能、就業、收入等原因而面臨住房困難的群眾,提供住房保障、滿足其基本住房需要。2015年,我國創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機制,逐步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并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運營管理。現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目標越來越清晰,就是“住有所居”。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兩手抓”,特別是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體的多層次、差異化住房政策體系,具體說,就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