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整合照料”:安養、樂活和善終

2017-12-04 10:35 來源:北京日報 
2017-12-04 10:35:21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秦超

  作者: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 穆光宗

  現在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失能老人這三類最脆弱老人越來越多,老年照料壓力陡然上升,獨生子女這一代人將不堪重負,面臨家庭養老獨力難支而社會養老又捉襟見肘的獨生子女老年父母將何去何從?快速老齡化的中國該如何應對?

  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被稱為“失能老人”。失能老人照料問題不僅是家庭問題,也是社會問題。1980年以后出現的獨生子女家庭帶有特定的社會特征和時代烙印,家庭養老能力的弱化與人口控制政策相關。失能老人照料難,一方面與老人的失能程度有關,另一方面與提供照料的人力多寡與技能高低有關。由于可以提供照料的人力資源匱乏,很多的獨生子女失能父母將不得不面對“生不如死”的生存挑戰和老年失護的風險。

  失能老人照料問題不僅是個體問題,而且是群體問題。老年失能對老年人來說是“痛苦”,對家庭和照料者來說是“挑戰”,對國家和政府來說是“壓力”,為之提供照料,是“責任”。中國是一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經有2.3億的老年人口大國,其中老年失能者規模不斷擴大。老年失能照料應該成為緊迫的“國家任務”。在沉重的照料壓力面前,小家庭的力量太過微弱,兒女在失能父母眼里雖然心理上可以依賴,但照料上已經不再可靠。獨生子女將深陷“4-2-1”或者“4-2-2”家庭代際結構的困境,一個老人失能獨生子女夫婦尚且難以應付,更不要說兩個以上的老人了。失能老人照料問題已經不是個別家庭的問題,而是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老年群體異質性理論告訴我們,老年人群具有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婚姻家庭狀況等社會特征和性別年齡的自然屬性,其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也有很大差別。老年群體分類理論則從功能論角度出發,對老人進行分類研究:第一層面是健康老人、失能老人;第二層面是健康和亞健康,初級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

  對應“健康老人”,核心問題是“老年價值”。我們需要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策略,促進一個個老年人的活躍老化,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

  對應“失能老人”,核心問題是“老年尊嚴”。我們需要醫養護結合型老齡化、和諧老齡化和有保障的老齡化策略,促進一個個失能老人有尊嚴地老化,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醫、老有所健、老有所享、老有所尊、老有善終,保護生命“最后的尊嚴”。

  對于“失能老人”,他們需要的是有尊嚴的老化,是老有所安,是安養、樂活和善終。2016年有個調查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老年人的家庭環境不適應老年人身體狀況變化的超過了6成。這表明對于“失能老人”而言,居家養老是不適宜的養老模式。對獨生子女家庭的老年失能父母來說,絕大多數老人最好的安排是去專業性強、規范性好、全天候照料的居家式愛心護理院集中養老,即機構養老為主、居家養老為輔。低成本、低門檻、連鎖、就地就近的護理型安養院和自助式老年公寓是養老機構的發展重點。未來的養老社會化有三個方向,即機構化(養老集中化和專業化)、社區化(養老就地化和就近化)和家居化(關系家庭化和環境居家化)。

  老年人一旦失能,護理與照料需求就如影隨形,成為照料者每天的繁重任務。但隨著人口形勢的發展、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家庭結構的核心化,依靠居家照料已經越來越不現實。為避免老無所養的風險,家庭、國家和社會機構要建立“養老共同責任制”,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國家提供保障支持,機構提供照料支持,養老各有分工,共建共享共贏。整合照料資源,才能確保失能老人的養老品質。整合照料的含義是家庭、政府、企業、機構和社會組織整合,身體護理和心理護理整合,醫療、護理和復健整合,安養、樂活和善終整合。

[責任編輯:秦超]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