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中國夢構筑的文化資源
中華文化是在多樣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吸收基礎上形成的文化整體,包含中國各民族和各地區的文化,都有其獨特內涵和無法替代的價值。中華文化所包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與精神家園,構成了全體中華兒女身份認同的基礎。它所包含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優良傳統,孕育了構筑中國夢的巨大思想資源寶庫。
幾度出現的輝煌盛世,確立了中國夢構筑的歷史記憶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因由,就在于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輝煌盛世。這為我們暢想中國夢提供了最持久的歷史記憶。古代中國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識:一是疆域版圖特別遼闊。二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古代中國在秦、漢、唐、元、明、清都出現過大一統,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榮;尤其在唐代與清代,出現了輝煌的貞觀之治與康乾盛世,物阜民豐,國富兵強,版圖廣大,兩個強盛的王朝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曾經的輝煌盛世是我們今天構筑中國夢的重要參照系,即憑借強大的實力在世界上居于領先位置,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170多年災難深重的近代遭遇,為中國夢提供了沉重的歷史警示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逡巡于命運低谷的血淚史、苦難史、屈辱史。對此,中國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低頭、不服輸,在哭泣、悲歌、吶喊和抗爭中,以極大的熱情攬中國夢入懷。
最沉痛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針對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狀況而提出的。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鴉片戰爭以后,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步步緊逼;封建王朝統治日薄西山、風雨飄搖;大好河山,竟為他人肆意橫行、強征暴斂;國家利益,竟成他人口中之食、砧上之肉;廣大人民饑寒交迫、備受奴役。落后就要挨打,這是近代史帶給中國最沉痛的教訓。
最深刻的啟示:不發展難自強。當西方開展工業革命時,清朝統治者依然固守著農業文明與自然經濟的緩慢節奏,依然迷戀著封建主義的專制皇權,依然強化著封建主義的思想禁錮,依然實行著對外閉關鎖國的政策。從那時起,中國就開始落伍于世界潮流,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逐漸拉大了與西方在各方面的差距,逐漸成為時代的落伍者。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指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回首過去,衰落必然導致民族危亡,不發展就難以自強。中國夢要想開花結果、落地生根,有賴于發展的強力支撐,需要強大的物質文化基礎,這是近代歷史帶給中國人民的最深刻的啟示。
最重要的結論:找不到正確道路,就難以改變任人宰割的命運。在振興民族的道路上,中國之所以屢屢遭受失敗,歸根到底還是由于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只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才能改變近代中國任人宰割的命運。只有道路正確,奮斗才會有光明的前景,力量才會得到廣泛凝聚,信心才會得到極大提振,偏差與失誤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可以說,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要經過不斷的探索和艱難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