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領農村進入新時代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光明網聯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組織專家學者推出“十九大精神解讀-中央社院系列談”,對十九大精神進行系統、全面解讀。
【十九大精神解讀-中央社院系列談四】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列教研部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郭倫德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關于農村改革、建設和發展的重大決策,是我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指針,必將引領中國農村邁入新時代,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一、農村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就是“重點”“短板”和“弱項”。習近平曾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
第一,“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改革開放以來,在1982年至1986年、2004年至2017年間,中共中央先后發布了19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一號文件”成為“三農”政策的專有名詞。“三農”問題為什么這么重要,是因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三農”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和努力解決的基本問題。
第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而農村就是這場攻堅戰中“堅中之堅”。不僅目前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業農村,而且農村環境正拉響警報,青山不在、綠水難覓,環境污染正成為另一種“鄉愁”。習近平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要兌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就必須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