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中華文明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貢獻

2017-11-17 16:53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2017-11-17 16:53:33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光明網聯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組織專家學者推出“十九大精神解讀-中央社院系列談”,對十九大精神進行系統、全面解讀。

  【十九大精神解讀-中央社院系列談三】

  作者: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室主任 李勇剛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獲得國際社會廣泛的認同與贊賞。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他強調,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叭祟惷\共同體”不僅是源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同時也是立足中華文明傳統的智慧結晶。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必定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重要貢獻。

中華文明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貢獻

  第一,中華文明的責任倫理,有助于激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和擔當,主動承擔大國的責任的擔當。

  中華文明以共同體為本位,強調家國,推崇責任倫理。秉持乾元剛健之德的中華文明,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是個人對于“家”“國”“天下”等不同層次的共同體的維系和發展所應承擔的責任。比如,“家”的層面要講“孝”,“國”的層面要講“忠”,合起來要做到“保家衛國”。在天下的層面,則倡導“四海一家”“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責任倫理推至其極,則有“橫渠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基于中華文明以共同體為本位的主體性,充分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于整個人類命運應有的主動擔當。在充滿沖突、紛爭的當代世界,這種主動擔當責任的精神,不啻于人類文明舞臺上的一股清流。

  第二,中華文明的包容精神,有助于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不同文明、國家和民族的和諧相處,為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提供中國方案。

  當前,整個人類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包括經濟斷層、社會撕裂、宗教沖突、種族矛盾、民粹抬頭、恐怖主義、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等。如何回應挑戰、解決問題?中華文明的“和合”思想,恰好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和諧相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一方面是和而不同,包容差異。正如《周易》所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樣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維或者說整體性的視角,使得中國人在面對他者、面對異質性要素的強力沖擊時,總是力圖去理解它、包容它、消化它。另一方面是和而不流,堅持原則。《周易》不僅強調厚德載物,更強調自強不息,這意味著在包容他者的同時,要堅持自身的主體性,避免被他者所吞噬。在這種既堅持自己又包容他者的過程中,中華文明變化日新而又有本有源,葆有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一種有中心的包容、有原則的開放、有差序的拓展,成為人類文明中的精神高地,在很長歷史時期內對其他文明形成強大的向心力,為整個世界和平秩序的形成與維系做出過獨特的貢獻。今天,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蘊藏坤元承載之德的中華文明,必定能以其和實生物、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智慧和經驗,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部的和諧相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中華文明的天下觀念,有助于推進以“共同發展”為宗旨的新世界秩序,優化全球治理體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滲透著中華文明中歷史悠久的天下觀念。與西方國家缺乏世界視野的“個人—民族國家—國際社會”的思維明顯不同,天下觀念帶給這個世界的,主要是尊重差異、共同發展、共同維護天下和平的智慧。在天下觀念的指導下,我們才能反思和超越自由主義主導下的同質化的平等觀,以及建立在原子化個體觀上面的同質化社會和政治制度。正是基于天下觀念,“人類命運共同體”代表著一種對新的世界秩序的期待,這種秩序以“共同發展”為原則:中國需要從與周邊國家的交往中找出既促進他國發展也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分工結構,逐步探索落實“共同發展”的承諾,進而努力探索實行新的政治平衡、社會平衡和經濟平衡。

  第四,中華文明的傳統價值,有助于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道義制高點上,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并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提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的論斷。人類共同價值充分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主體性、差異性,更注重兼采中西文明之所長。比如,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就精辟地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六大理念的倫理基礎。分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基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發展”的基礎;“和而不同”倡導寬容、多元的對話,是“民主”的基礎;“以德服人”“協和萬邦”是“和平”的基礎;“天下為公”要求不以謀取私利為處世原則,是“正義”的基礎。而這五個方面都包含在儒家“仁”的原理中,可以看作“仁道”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貢獻??傊?,只有融匯中華文明與和西方文明之所長,才能構建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

  今天,從成立絲路基金到籌建亞投行,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到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穩步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扎實穩健的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明必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智慧源泉與價值支撐,同時充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推薦閱讀】

  【十九大精神解讀-中央社院系列談一】中華文明是文化自信的充沛底氣

  【十九大精神解讀-中央社院系列談二】統一戰線發展迎來偉大的新起點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