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文化產業發展絕不僅局限于2012年國家頒布的文化產業十大門類,應該賦予文化產業新的內涵,以世界現代經濟發展趨勢為引領,以新時期的新理念、新思路為指導,將雄安打造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數字創意高地。
4.以人文本是公共服務建設的核心理念
當前雄安新區公共文化服務處于初級階段,城鄉差異明顯,百姓期盼更多的文化獲得感,而未來入駐雄安新區的產業精英、創客人才、智庫機構則對雄安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對標國際新區新城公共服務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對雄安新區現有以及未來的人口結構、文化消費特點進行分析, 打造具有中國氣質、中國特色的世界級文化設施,讓各類人群在新區中都可以獲得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雄安新區應積極構建創新環境、創新機制和創新界面協同的網絡,實現創意階層、創新環境營造者的匯聚。并通過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留學制度、企業創投制度等系列制度,積極營造一個適合創新創業的城市生態體系,吸引全球頂級的企業、機構、創新人才的集聚,成為創客天堂。
雄安所有規劃最后的評判人是人民。不管出于何種考量,千年大計一定是以人民為核心。既要考慮到一百萬雄安原住民,還要考慮到北京疏解人口及世界引進人才,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容忽視。
5.系統思維是雄安規劃的頂層支撐
雄安新區應當是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不同建設模塊之間不能相互獨立,而應當根據疏解功能建立特定的相互聯系,形成相互支撐。雄安新區作為全球未來城市典范,是新發展理念創新示范區和新文化業態的實驗區。雄安新區應當進行完整的城市標識系統設計,在理解雄安概念、提煉新區文化元素、把握新區文脈精髓、深耕新區文化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設計。同時,標識設計不能離開城市總規,要與總規緊密融合,成為總規理念和思路的重要表現形式。
雄安的視覺系統設計,應該從建設之初一體化。不能等樓宇建設完工再研究Logo等視覺設計,要把視覺系統設計與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發展理念融會貫通。
6.“高校+”是雄安發展的不竭動力
國內高校對雄安新區建設非常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近10 家高校與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或成立了智庫。雄安新區與高校的合作內涵不只是辦學。新區可推動“高校 +”科技園區、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聯合打造出如硅谷(斯坦福大學)、中關村(清華、北大)、劍橋科技園(劍橋大學)、筑波科學城(日本筑波大學)、新竹科技園(臺灣電子技術研究院、交通大學)等世界級的創新創業高地。
高校和雄安的合作應被賦予新的含義。雄安新區應高度重視青年學子特別是博士的力量,讓博士走進雄安、了解雄安、扎根雄安,謀發展、聚智慧,讓夢想在雄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五個建議:雄安文化發展的學術思考
1.實施“村史建設計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雄安新區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把文化發展放在新區建設中的重要位置。“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村莊不能因城市建設而消亡。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拆遷之前,對新區及周邊約600個村莊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古今人物、文化遺址、民間習俗等進行系統化、多媒體的整理,對集體記憶與鄉土情懷、文化資源與文化傳統、鄉村經濟與村莊生產、農耕大地與漁鄉人家生活、民居風貌與鄉村建設等內容進行系統梳理,以村史建設為契機開展文化搶救工程,打造中國乃至世界文化記錄的一個典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