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8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二次峰會在德國漢堡舉行,本屆峰會的主題是“塑造聯動世界”,傳承了上屆杭州峰會“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精神。
冷戰后舊有的國際格局發生劇變,但新的國際格局并未生成。在新舊格局交替之際,全球經濟治理日益失衡,金融危機此伏彼起,貧富懸殊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G20這一新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應運而生。它的代表性在于:雖然只有20個成員國,但其經濟總量、國際貿易和人口數量分別占全球的90%、80%和66%,足以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產生巨大影響。正因如此,G20每年召開的峰會以及探討的話題就格外引人注目。
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從加入G20開始,就致力于推動G20成長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大核心平臺。然而,G20成員構成復雜,既包括西方七國集團(G7)和歐盟(EU)這樣的發達國家集團,也包括金磚五國(BRICS)這樣的新興經濟體,還包括墨西哥、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等不少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的差異,決定了各方利益訴求的不一致甚至是立場對立。
中國對參與G20峰會十分重視。因為我們深知,要想提升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的話語權,就必須依托G20這個更大的平臺,聯合金磚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逐步改變舊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同時,將G20逐步打造成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經濟全球化走向深入的多邊合作大舞臺。基于這樣的戰略考慮,中國領導人近年來十分重視參與G20峰會,發揮擔綱全球經濟治理的重任。
自2009年9月G20美國匹茲堡峰會以來,中國領導人加大對G20議題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旨在團結大多數成員國來表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治理觀,謀求自身的正當權益。從G20匹茲堡峰會到首爾峰會,從戛納峰會到圣彼得堡峰會,從杭州峰會到漢堡峰會,中國領導人始終秉持“鐵肩擔道義”的理念,積極倡導并引領G20構建長效治理機制,形成重大共識,走向務實合作。
習近平主席自2013年9月出席圣彼得堡峰會以來,已經連續5年參加G20峰會。依托這個多邊合作大舞臺,他提出了一系列中國政府的改革觀點和合理化主張,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普遍贊譽。概括起來,習主席對全球經濟治理和改革的主張如下:1、在G20框架下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增加發展中國家話語權;2、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倡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3、關注發展議題,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4、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完善全球氣候和能源治理;5、推動創新和新工業革命,制定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全球議程和行動計劃。6、推動經濟全球化向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方向發展;7、推動共同發展,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習近平主席這些治國理政的觀點和主張來看,核心是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倡導自由貿易,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關注全球重大問題(如氣候變化和發展不平衡問題)。在中國領導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近年來G20峰會的議題更多的涵蓋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比如,G20戛納峰會通過的《增長與就業行動計劃》,G20杭州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充分反映出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主張,并且預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革。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G20避免了成為多邊合作的空談館,開始走向務實合作。
在新舊交替時期G20畢竟是個新生事物,受制于不少變數影響,要即刻發揮其全球治理的主要作用是不現實的。就目前而言,這些變數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執行“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英國脫歐與歐盟的斗爭激烈;美歐關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張相左;歐洲民粹主義和極右翼政治勢力日益猖獗,等等。本屆G20峰會未能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達成共識,G20內部對經濟全球化的主張也并不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擔綱全球經濟治理任重而道遠,而中國政府發揮的引領作用值得我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