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連玉如
在2017年中德建交45周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4日和5日對德國進行其任職以來的第二次國事訪問,并參加德國擔任輪值主席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有理由相信,中德兩國將以此為契機,在原有關系發展的豐碩成果基礎上,將兩國關系引入更加輝煌的未來發展新征程。
探討雙邊關系,可以從三方面因素入手:雙方是否是比較獨立的國際關系行為體(本體因素);兩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大體相當(結構因素);兩國的國家利益和對外政策目標是否比較一致或具有較高程度的相互依存度(相互依存因素)。
中德兩國都于1949年建國 ,此后的發展道路具有驚人的并行不悖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兩國都曾堅持“單獨代表權”,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鞏固了國際地位,60年代末期開啟外交政策新取向,70年代初加入聯合國。冷戰結束以后,中國和德國都是新崛起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
中德兩國屬于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之一,在亞洲和歐洲的區域整合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兩國都分別有過“克制文化”和“韜光養晦”的經歷,在處理鄰國以及其它大國關系上擁有相較于其它國家更多的敏感性。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主要貿易大國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國和德國分別在2013、2014年間向世界宣示,將更加積極、主動地對世界與地區的和平、穩定、繁榮肩負起更多責任。
中德關系2014年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2016年,中國首次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達到1700億歐元;務實合作的戰略性加強,逐漸向航空航天、海洋、極地、網路等空間延伸。在人類社會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面前,中德兩國的發展理念和對外政策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在今年6月底一次訪談中提到中德/中歐之間“在氣候議題、加強世貿組織和聯合國的作用、推進全球化上,有著共同目標”,等等。
中德兩國不僅主觀上具有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戰略敘事,而且客觀上還有施展各自以及共同的抱負的國際平臺。中國2016年成功主辦“G20杭州峰會”,全力支持和參與德國2017年主辦“G20漢堡峰會”。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G20杭州峰會”主旨,同“塑造聯動世界”的漢堡峰會主題高度契合。作為全球最重要經濟體的中德兩國,在國際關系發展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互利合作,攜手各方一道努力,可以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發展的根基在于自身,“通過改變自己影響世界”。德國發展的根基在于歐盟;歐盟成員國既需要德國對歐洲起主導作用,同時又不情愿接受甚至反對這種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法國怕“衰落”,德國怕“孤立”,這分別是法德兩國根深蒂固的歷史夢魘。因此,重啟或激活德法兩國在歐盟整合中的“雙引擎”作用,對于歐盟克服危機、在地區與國際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意義重大。中國在處理對德、對歐關系時,也要考量平衡與協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