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唐愛軍
去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近日,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也指出,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用中國理論、中國話語闡釋好中國實踐、中國道路,打破西方的“話語出口”戰略,加快本土化的話語建構,為中國道路提供有效的“話語供給”。
一、話語建構要堅持有效性原則
提供“話語供給”,關鍵是在理論研究及其話語建構、話語表達過程中堅持有效性原則。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有效性原則指理論主體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客觀實際出發,著眼于能夠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創造條件,進行學術、理論的觀念與話語構建,并且在社會實踐層面上,追求理論研究成果滿足社會與民眾需要的有效發展。有效性原則不僅僅是理論、理論研究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話語、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的基本原則。
話語體系建設的目標在于爭奪理論的話語權,就是指影響社會發展方向和民眾判斷和選擇方向的能力。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思潮中占主導地位,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民眾的行動指南。因此,必須有進行有效的話語體系建設。
二、為“中國道路”提供“話語供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堅持有效性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話語供給”。并且,以正確的理論、有效的話語體系指導了實踐,用有效的理論成果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有效發展。真正的話語以及話語體系必須具有有效性,要能夠“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即具有對社會現實的“解釋力”和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不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教條上,只有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義”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夠說服人,進而得到民眾同它。
在理論研究上、在話語體系建設上,要堅持“問題導向”。1978年以來,根據實踐和時代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以及實現強國富民的有效話語。這樣的話語體系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是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句話,這樣的話語體系是有有效性的,是有實實在在話語權的。比如,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生產力水平較低,黨和人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做大蛋糕”。鄧小平著眼于這一現實問題,堅持有效性、實效性原則,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當時,黨的理論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眼于“做大蛋糕”的時代問題,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的話語、話語體系,如“發展是硬道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等等。這些“話語供給”立足于國情,抓住時代問題,是有效的。
當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話語供給”只有面向問題,立足實踐,才能成功。去年,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因此,要讓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要有生命力,必須直面“中國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問題;必須研究“中國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把“中國問題”作為話語建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題和核心,以解釋、解決“中國問題”為基本的評價標準。當前,“中國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相對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就是“由大國走向強國”的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評價我們的話語體系建設成功與否,就是看“中國理論”“中國話語”能夠有效解釋好“中國道路”。當前,“中國奇跡”“中國經驗”“中國道路”舉世矚目,但我們的理論、話語發展還不夠充分,我們必須積極自覺地建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言說方式和話語體系,并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解釋中國現代性,牢牢把握自己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