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尹玉玲
近日,為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全國各地出臺了具體落實方案,其中,“劃片、免費、免試、就近”成為關鍵詞。
在北京,為治理學區房亂象,在實施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的基礎上,還采用了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限制每房對應的學位使用期限和使用次數等策略。
有人認為,該政策規范了入學,體現了教育公平;也有人認為,在教育資源極其不均衡的現實面前,政府不去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而采用強制手段規定就近入學,限制了百姓擇校,本身就有違教育公平。
我們暫且不論這些爭議誰是誰非,但至少可以看出這一政策實乃在義務教育資源還不均衡的情況下,采取的治標之策。其長遠意義,在于它倒逼政府找準了教育的“病根”,為辦好每所學校,為每個學生都能在家門口上好的學校,從而最終實現教育的入學機會公平,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大家肯定不會忘記,新聞時時爆出的天價過道學區房,令人興嘆:如何才能讓孩子上好學?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學校。但好學校畢竟有限,暫時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
現在就近入學雖然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以房定校,讓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富裕的孩子上學受到了“鎖區”和“鎖校”的限制,但比起用金錢來獲取優質教育的入學機會,現在的政策還是更加公平。一是劃片免費入學,大大減少了不正常擇校現象,并使與擇校有關的亂收費得到了根治。二是免試入學,不僅杜絕了入學的各種“貓兒膩”,而且還有效打擊了培訓機構和學校變相搶奪生源的行為,解放了孩童,治理了教育環境。三是就近入學,方便了家庭,節約了資源和上學成本,緩解了交通擁堵。
當然,任何政策都不是萬能的,但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發點。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即是這樣的政策。雖然它現在還不盡如人意,需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探索完善,但它帶來的深遠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通過這樣的一個政策,讓政府從長遠著想,辦好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對公平教育的訴求,無非就是希望能平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擇校問題,根子還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均衡。要讓廣大家長和學生自覺自愿就近入學,必須靠地方政府出大力、使狠招,落實教育責任,盡最大努力促進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否則,以現有的就近入學政策,政府不從病根下藥,一味見招拆招,難免會陷入被動局面。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大到國家層面大小文件的出臺,如《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等,小到全國各地市縣一級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做法和經驗,如制定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改造薄弱學校、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開展名校辦分校、教師特派、校長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優質管理輸出、學校托管等試點,無不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
但是,僅有這些文件、政策和試點還遠遠不夠,重要的是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嚴格落實現有政策,通過各種措施縮小區域學校差異,加大薄弱校和普通校的投入,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目標評估和責任追究,完善相關激勵保障機制,建立第三方機構對教育資源配置的監督機制,提高民眾對政策制定和實施評估的參與度,把教育均衡化持續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