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曉理
一個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中國的先賢孔子曾經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禮運大同”世界:公平公正,和睦相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這種思想遠遠地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孔子是為先賢。但窮其一生,孔子也未能看到這個大同世界的影子。幾千年后的今天,時代與文明不斷進步,經歷了各種困頓與歧途的洗禮之后,共建、共享一個和平、富足、公平的地球已經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夢想。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這個夢想的實現給出了中國方案,指明了發展路徑。今年5月14日至15日,我們還將在北京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是化理論為行動、變夢想為現實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是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的中國方案,增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中國智慧,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擔當。
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的“中國方案”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來世界經濟一直處于深度調整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大宗商品市場持續低迷。時至今日,舊有的矛盾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層出不窮,實現經濟全面復蘇面臨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從近幾年情況看,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出現分化,總體需求不足;主要新興經濟體面臨比較大的下行壓力,其中一些國家甚至面臨著金融危機以來最困難的局面。
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加快經濟復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為此,為發展謀求新的動力,尋找新的增長點,就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迅速擺脫困境,有的國家甚至采取了逆全球化的做法,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擴大經貿合作的政策,導致近幾年來各種形式的國家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大背景下,各國都不應僅為眼前增長而采取短期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合作是各國應對挑戰、實現發展的必然選擇,需要在共商、共建中塑造各國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世界經濟,堅定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貿易經濟體、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和債權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遵循國際通行準則的情況下,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上做出更大貢獻,有必要拿出促進全球發展的“中國方案”,這個方案就是“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大陸,一頭是快速崛起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是高度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的廣袤區域曾經孕育了燦若星河的古代文明。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貿易體系主要依托海洋發展,二戰后幾次大的國際產業轉移也沿著海洋演進,形成明顯的“海強陸弱”,即海洋國家發展在先,內陸國家發展滯后,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這片廣袤的“中間地帶”正是由于遠離重要的貿易通道,發展滯后于全球其他經濟圈。但是這片區域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這些國家有著強烈地實現自己的工業化、現代化的愿望。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充分激發起這塊區域的發展潛力,不僅有利于這塊區域本身的崛起,也可帶動整個亞歐非大陸的發展,進而促進全球經濟的全面復蘇。
增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中國智慧”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為增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貢獻了中國智慧。當今世界,有多少人在飽受文明沖突之苦?“冷戰”結束后,沖突和戰爭不但沒有在世界上消失,反而在某些地區和國家突出起來,文明的沖突、宗教的沖突不斷加劇、升級,因此而爆發的恐怖主義威脅蔓延全球。
歷史期待人類文明的更深互鑒。有學者認為,在古絲綢之路上,中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形成了四個極點,古絲綢之路為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做出了生動的詮釋和最好的實證,古絲綢之路的繁榮昌盛昭告世人,“文明沖突”并非必然,不同文明之間完全可以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各種文明之間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的最大障礙。文明交流互鑒不應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在分裂主義、原教旨主義、霸權主義等思想肆虐的當今世界,“一帶一路”傳承古絲綢之路所創造的文明交流、交往的精髓要義,為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貢獻出了中國智慧,對于世界實現持久和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推動作用。
“一帶一路”摒棄了憑借強大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將某一種文化強加于人的霸權思維,為人類不同文明之間交流、共存與共同發展提供新平臺。不僅強調經濟交流、制度建設,同時倡導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促進民心相通,彼此相互接納,文化多元共存,為和平奠定堅實基礎,有力推動構建人類和平發展新格局。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擔當”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動作為,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2008年金融危機演變為世界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經濟貿易體系內存在的不平衡性。更深層次在于,冷戰后的全球經濟治理格局已不能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忽視了發達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版圖此消彼長這一客觀現實。當今的世界,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二戰以后確定的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持續了70年,總體上保持了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但到現在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最主要的是關鍵秩序和規則都是發達國家來主導,比較多地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利益,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體現得不夠。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在充分吸收各種文明的基礎上,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安排,切實反應國際格局深刻變化,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推動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制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愿和利益,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使命和要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不斷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制度性話語權,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以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重要內容和主要抓手,加強同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不斷擴大彼此間戰略契合點和利益匯合點,把打造命運共同體視為共同目標,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歷史潮流,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有助于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和文明相互借鑒,是對全球治理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貢獻中國智慧。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帶一路”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廣闊的思維、多元的形式,倡導合作共贏的理念,實現沿線各國的共同利益。現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推進,各國利益緊密相連。零和博弈、沖突對抗早已不合時宜,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成為時代要求。“一帶一路”順應時代趨勢,強調大家共同發展,呼吁各方積極踐行“合作共贏”的理念,徹底打破以往非輸即贏、贏者一家獨大的傳統思維,倡導不同民族種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明之間的互相包容、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和諧共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更加公平、公正方向轉化。這個倡議超越了以往各種倡議雙邊和多邊的范疇。
中國方案,大道之行,沿線各國,斐然向風。這個倡議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有的國家表示,這是中國以發展中大國的身份,以促進共同發展和積極承擔國際責任為出發點,提供國際和地區公共產品的一次偉大嘗試;還有國家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加快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塑造世界經濟新秩序;有的從文化角度解讀,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和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廣闊胸懷,也有的從經貿角度解讀,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雖然是中國首倡,但是為所有參與國家都提供了廣闊的商機。總之,“一帶一路”被視為促進全球經濟持續增長和促進地區形勢長期穩定的重大舉措。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只要我們堅持“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出的方向,并共同為之努力,我們終將迎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