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丁金光
老齡化已經成為現階段世界許多國家包括我國在內的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伴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最明顯的特點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口數增加,老年人的行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對長期照護的需求隨之增加。2016年10月9日,全國老齡辦發布《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總數達到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總量的18.3%。意味著我國有18.3%的老人需要借助外力(正規或非正規的照護)為其提供醫療護理和養老服務以保持其基本生活。雖然我國有著良好的家庭養老文化傳統,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受家庭結構核心化、空巢化以及女性就業率不斷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原來的家庭照護模式既缺乏經濟基礎,又缺少服務基礎。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風險從個人風險、家庭風險集中到社會上,形成了長期照護社會風險,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政府對老年人長期照護制度的構建非常重視。“十三五”規劃出臺《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首批選擇青島、上海、廣州等15個城市進行試點。在實踐中青島、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探索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把失能老人的醫療護理納入社會保障制度框架內,并以社會保險的形式為失能老年人長期醫療護理服務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高齡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問題。如何解決資金籌集問題,是老年人長期照護制度構建的基礎和核心。但是現有針對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籌資政策依然是分散的,而非系統的,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長期壓力。因此,亟須整合現有資源,形成頂層設計,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社會化長期照護籌資制度。青島大學李杰博士的《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一書,為構建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制度,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人耳目一新。
本書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系統介紹德國、日本和美國長期照護的籌資制度。將三個國家老年人長期照護的籌資制度,包括保障范圍、資金來源和政府投入比重等進行比較,深入挖掘三個國家長期照護制度緣起的社會背景,全面分析各國籌資制度實施的效果以及進一步改革的趨勢,總結經驗教訓。
第二,創新性提出按照失能老人長期照護需求內容,構建養老服務補貼與醫療護理保險相結合的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制度。醫療護理更多是與疾病康復和護理相關,如果缺乏相關的資金支持,很容易出現“社會性住院”,對醫療資源和醫療保險資金造成極大的浪費。由于當前企業和個人社會保險繳費比例過高,另行繳費壓力過大,所以醫療護理資金可以暫時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劃撥,城鄉居民的醫療護理資金則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統籌資金中劃撥。待將來時機成熟,再實行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繳費責任的長期照護社會保險籌資制度。
第三,提出構建資金來源多元化的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制度。縱覽世界各國的社會福利籌資機制,可以發現,單純依靠政府或市場都無法在公平和效率之間獲得平衡,市場失靈或政府失靈都會造成福利供給的障礙。未富先老是我國的基本特征,政府和個人都無力承擔規模如此巨大的老年人長期照護資金。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將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資金由政府、社會保險和非正式照護力量共同分擔。政府為高齡、失能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津貼。醫療保險為參保人提供醫療護理資金。同時充分發揮家庭、鄰居、朋友等非正式照護力量,減少正式照護的開支。這種資金來源多元化的方式能夠保證資金來源的穩定,且國內已經實行的地區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具有較好的制度基礎。
老年人長期照護制度對我國而言是一個新生事物,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剛剛起步。李杰博士的《中國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制度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制度構建的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而且從實踐意義上看,本書可以為各級政府提供老年人長期照護籌資方面的建議,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決策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