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并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7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四川代表團并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這也深刻地表明,農業強盛、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社會穩定的根基。
2015年7月1日,糧食安全被列入《國家安全法》,凸顯糧食安全戰略地位。但是,我國糧食連續穩產增產的基礎仍不夠牢,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18.26億畝耕地中,中低產田占比近7成;全國50%的耕地處在水資源緊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也就54%左右。根據我國糧食波動的規律以及目前糧食生產的形勢判斷,未來進一步減產的可能性也存在。為此,必須要有“端牢飯碗”的戰略意識。
有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但鑒于糧食的基礎性、戰略性、準公共性等特征,依靠國際市場調劑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無疑是被動挨打的。墨西哥國人“吃飯”問題逐漸受制于美國,連續干旱導致印度農作物欠收農民自殺的新聞常常登上媒體頭條。相反,俄羅斯糧食及食物的自給率較高,在近年受歐美持續制裁的困境下仍然有效保證了國家穩定和民族尊嚴,這對我國在糧食安全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一個重大的啟示。我國是13多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時候若需要拿錢買糧吃飯,都是大國所不能承受的。
要把飯碗端牢端穩,還必須要有持續加強農業支持保護的戰略定力。我國入世后,出臺了一系列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支持保護政策,農業“四補貼”由2002年的1億元增至2014年的1680多億元。2015年,國家啟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將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但不論調整前后,1600多億的直接補貼占到農民的收入只有3%左右。無論按照我們的國情還是WTO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補貼空間。特別是近年目標價格改革、市場化改革加補貼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不斷探索,國際經驗和大國的糧食安全主動權,則真實地要求中央和地方繼續增強對農業的支持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