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榮
“兩彈一星我們都研究出來了,這一事關人民群眾重大期盼的難題必須拿下來!”這番話出自李克強總理近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關于治理霧霾問題的表態,引發輿論強烈共鳴。在當日的會議上,總理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加入一項新任務:設立專項資金,組織相關學科優秀科學家,集中攻關霧霾形成機理與治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戰勝霧霾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它。源頭認識上不透徹,作用機理上搞不清,治理工作就少了著力點。近幾年,霧霾“突如其來”,令全社會措手不及,雖然從中央到地方都拿出不少硬招實招,也收到一定效果,但距離百姓期待還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在供暖季,霧霾頻發總給人效果不彰之感。在大力治理的同時,我們也積極進行污染源解析,盡管得到一些結論,但總體還陷于眾說紛紜狀態,尚未形成精確分析和權威定論。有人歸因于全球變暖、風力減弱等氣候變化,有人歸因于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人為因素,且各方面研究多溯源到一次排放,對二次形成的一些機理認知仍然比較含糊。
集中力量厘清源頭和機理,對于打贏治霾攻堅戰至關重要。從國際經驗看,霧霾成因往往都比較復雜,而多方情況又表明,我國北方冬季霧霾更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這就需要我們拿出科學態度,認真研究分析,抓住治霾肯綮,做到有的放矢。當年“霧都”倫敦在遭遇煙霧事件后,比佛委員會經過研究指出,家庭供暖的煤炭燃燒是煙塵的最大制造者,隨之改變能源結構成為關鍵之舉;上世紀50年代,洛杉磯霧霾鎖城,有科學家經過實驗研究發現霧霾來自于汽車尾氣與陽光發生的光化學反應,遂其治霾之策就針對于汽車尾氣。事實說明,只有抓準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使得治理方案科學合理、精準管用。
霧霾作為一種大范圍、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對其形成機理的研究應當提升到國家層面。只有站在全局層面去統籌研判,才能跳脫個性因素,捕捉普遍規律,避免陷入“盲人摸象”、各說各話的局限。何況,干凈的空氣其實是一種“公共產品”,企業主體、某一行業乃至某一地方可以立足自身情況具體探索,但都很難承擔起霧霾治理的全部責任。總理在全國兩會上表態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研院所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觀測研究,反映了國家層面在霧霾治理問題上的主動擔當,必然能夠加快推動這一難題的解決。
霧霾治理遠非一夕之功。打好這場“藍天保衛戰”,我們既不能回避問題,也不應過度承諾,既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也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組織力量把問題全面系統分析透,把對策措施一攬子告知全社會,才能夠更好地發動各個方面、每個人去盡己之力,早日驅散霧霾,永享藍天。(范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