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士強
劉汀的散文集《老家》寫的是自己早已遠離的家鄉,但作者沒有使用常用詞“故鄉”。表面看來,“故鄉”與“老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但如果深思起來還是有些不同,“故鄉”一詞要更書面化、更知識分子化,而“老家”則更生活化、更“接地氣”,包含了更多的溫度與情感。劉汀的這本書也同樣是生活化、接地氣,包含了溫度與情感的,有著復雜而深沉的人生感懷與文化關切。
我們國家正處于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之中。這一過程宏觀來看可謂風云激蕩、波瀾壯闊,不但在中國歷史恐怕在人類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說,大多數城里人都有一個“故鄉”或“老家”,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流動和集中是不可更改的社會發展趨勢,也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文化的沖突以及代價。相比外部生活環境的變化,人心的遭際、文化的嬗遞是更為內在、深刻和驚心動魄的,也是尤其值得關注的。從“老家”到“新家”,從農村到城市,有一個從農業文明、古典文明到城市文明、現代文明的場域轉變,這一過程不是突變式、一刀兩斷的,而只能是藕斷絲連、逐漸累積、雙向互滲的。近年來當代文化的變化日新月異,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其內在部分則要穩定、安靜得多,“鄉土中國”的底子仍然沒有變化,而且“鄉土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特征仍將在不短的時間之內存續。因此,劉汀的寫作是意義重大的,他所關注的是作為底色和背景的“鄉土中國”,他所作的工作是重新打量和審視自己的“來處”,是把捉世道變化中人心的“變”與“不變”,是傾聽蕪雜噪聲中微細的聲響,是追憶并體恤舊人舊事以啟迪現在與未來。劉汀的文字是一種喚醒,在許多人已經將“老家”遺忘,生活變得越來越單調、麻木、平面的時候,這樣的文字如一枚銀針刺向心臟,讓人在疼痛的同時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激活人的記憶與情感,引發人的共鳴。
《老家》的筆觸松弛、自然,不甚用力卻自有深意,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出生于內蒙古北部山區的劉汀外形粗獷豪壯,但心思卻敏感細膩,是一個有心之人、有情之人!經由他娓娓道來的敘述,已成“過去時”的老家的人、事、物重新栩栩如生起來,并與現在形成共生和對話關系。在這里,艱困的生活、多舛的命運、苦中作樂、自然風物、人情冷暖……種種都得到了生動而傳神的再現。這里面有著對于古已有之的生存秩序和道德倫理的尊重與敬畏,有著對于已然式微的文明形態的挽留與歌贊。但是,作者畢竟還是作為一個“他者”在進行敘述,已然不屬于“老家”的一分子。如此,他的文字便包含了頗為復雜的意味。對于“老家”,劉汀一方面是飽含深情的,因為它是唯一的、屬于自己的、不可更改的;另一方面又對之進行著充滿距離感的審視、反思甚至批判。由此他寫出了“老家”生活的貧乏、無望、迷惘,他希冀改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劉汀這種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立場態度,賦予了他的文字更多的文學性和人文性,具有了更為復雜的意蘊和味道。《老家》中的劉汀實際上擁有兩副筆墨,一副是擁抱、熱愛他所書寫的生活,血肉交融、心息相通、榮辱與共,一副則是出離、外在于書寫對象的,體現著更多的現代視角和知識分子立場。這兩幅筆墨的結合,讓劉汀的文字既有了辭采、可讀性,又有了穿透力、思想性。
任何一個現代人,對于故鄉、老家的態度都難免復雜而糾結,既有情感上的留戀、歸依,又有理性上的疏離、懷疑甚至否棄,這幾乎是每一個離鄉者無可避逃的困境。但無論如何,“故鄉”“老家”仍然是重要的,它并沒有完全地退出我們的生活與世界,它不但能給人情感上的慰藉,也同樣能給人文化上的支持與潤澤。文化不是社會變化即時的反映,而是一種更為持久、內在、強大的力量。那種簡單地將傳統文化、農業文明棄若敝屣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劉汀的《老家》便是一次文化上的“尋根”之旅,包含了對之的深情回望與復雜觀照,它能夠讓我們感知“另一種生活”的豐饒與美麗,也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思考自己從何處而來、向何方而去。
把“根”留住,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生活才可能更為健康茁壯地生長,而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王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