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振綱
治理“大城市病”,出路在于從規劃上進行長遠的通盤考量,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功能定位;在管理上摒棄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吐故納新;因勢利導做好“加減乘除”法,不折騰,不朝三暮四。
據新華社3月18日報道,全國兩會剛結束,北京市為治理“大城市病”,列出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拆除違法建設等9項具體任務清單。計劃全年壓減燃煤300萬噸,把燃煤降到700萬噸以內,重點治理高排放車、工業污染和做好清潔降塵;年底前消除141條黑臭水體,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基本完成城六區建成區污水管網建設;拆除違建4000萬平方米,實施100項疏堵工程,加快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我國大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大城市病”也隨之而來——交通擁堵,供水供電供氣緊張,空氣質量差,生活垃圾圍城;公眾休閑場所不足;管網建設不合理,城市應對惡劣天氣能力不足;房價高企等等。對此,公眾有怨言,政府很頭疼,城市發展面臨巨大困擾。
為破解“大城市病”,不少城市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機動車限號限行、拓展城市道路;整治違章建筑、控制地下空間出租,加大消防違法行為處理;治理環境污染等。這些努力發揮了一定成效,但離徹底解決問題尚有不小距離。
“大城市病”之所以越演越烈,與城市管理的不科學、不精細有直接關系。比如,有些城市規劃不科學、不合理,只看眼前,只注重短期效應,城市功能錯位;有些城市管理粗放,缺乏通盤考慮,一個市長一個想法,規劃無序,新舊問題疊加;有些城市片面追求大城市的集聚效應,對一些可能帶來的后果考慮不周;有些城市過分重視經濟利益,忽視了社會、文化的協同發展,導致城市的核心功能不突出,某些附加效應被放大。
治理“大城市病”,出路在于從規劃上進行長遠的通盤考量,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功能定位;在管理上摒棄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吐故納新,讓城市的發展軌道保持穩定;在應對各種利益訴求時,堅持法治原則,因勢利導做好“加減乘除”法,符合城市發展大局的堅持實行,不符合發展大局的堅決摒棄,不折騰,不朝三暮四。
北京市治理“大城市病”的各項措施,契合了上述主線。比如,嚴格按照首都功能進行資源配置和科學規劃,建立合理、規范的精細化管理體系;通過有保有壓的疏解措施逐步限制、剝離非首都功能,突出首都的功能定位;通過集中解決影響當前、輻射長遠的突出和全局性問題,帶動消化其他附屬和局部問題,一步一步搭建起布局合理的城市發展格局。
一個城市一張“臉”,一個城市一個“魂”。每個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發展軌跡,治理“大城市病”應圍繞城市的定位,精準確立大城市的功能定位,精準制定城市的發展規劃,精準布局城市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路線。按照統一規劃,審視現有的政策措施,該保留的保留,該舍棄的舍棄。按照精準管理體系的要求,精細化解決功能調整過程中產生的利益沖突,本著“對城市發展有推動、對市民利益有保障、對公眾利益有助力”的原則,去弊興利,為廣大城市居民提供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郭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