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韓茹
《什么是科學》匯集了吳國盛教授近10年來的研究成果,通過梳理科學史探討科學的本質,對“什么是科學”這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作者的回答可以概括為:科學起源于古希臘,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是西方所特有的東西,并非世界各個文化體系普遍擁有的東西。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科學在根本上是一種異文化的東西。要讓科學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就得真正接納科學的精神實質。
在作者看來,科學內在地追求自由,所謂科學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沒有把‘自由’作為理想人性進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難對演繹科學情有獨鐘、孜孜以求。我們的祖先沒有充分重視演繹科學,不關乎智力水平,不關乎文字形態,不關乎統治者的好惡,而關乎人性理想的設置。”那么,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如果沒有,中國古代龐雜豐富的技術積累、科學觀測算什么?作者回答:這些也許可以看作是博物學知識。
博物學是西方科學傳統的一個支流,相對而言,更重視經驗觀察,重視對個別事物的觀測和記錄,在這個意義上說,跟中國古代的技術傳統頗有共通之處。這個算標準答案嗎?并不是。正如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所說:“吳國盛先生不一定是想通過這本書對‘什么是科學’給出一種自洽而完備的哲學定論,而是回到歷史深處,還原并呈現出科學最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發中國人反思并糾正自己對科學的長期誤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標題如此嚴肅和學術的書,史料陳述生動有趣,觀點一針見血,讓人不時生出醍醐灌頂之感。總之,本書既體現了作者的學術修養,也顯示了他和讀者交流的高超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許多學術界人士所漠視和缺乏的。(許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