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康
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3%,略低于6.7%的GDP增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一些人又開始老調重彈“居民收入增長跑不贏GDP”。
“居民收入跑贏GDP”這個概念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即便在經濟穩定發展的階段,實現兩者的同步增長只是“有可能”,未必談得上“絕對化”的要求。美國、韓國、日本都曾有過收入倍增計劃,但美國在工資大幅增長之后緊跟著的是嚴重不良的“滯漲”,人家以后主要依靠“新技術革命”走出困境。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調控,即便很看重國民的收入增長訴求,也不可能持續將超過GDP增速作為目標。
特別重要的是,支持居民收入提高的最重要指標是勞動生產率,且居民收入基于勞產率提高的同時還須注意促進共同富裕。整體看來,我國居民收入近年還是隨著GDP有明顯增長,這應該肯定與政府改善民生、雙創等政策,以及人口結構與市場共同決定的“招工貴”使社會成員——尤其是低端勞動力與草根創業創新者的收入有所增加有關。相應于此,基尼系數已由0.49以上下調至0.46左右,表明收入差距懸殊略有緩解。
2010年到2020年,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GDP翻一番。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雖有密切聯系,但并非完全重合。全球范圍看,衡量收入更準確的標準是國民收入,GDP只代表一種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經濟下行過程中,應牢記另一個與收入增長關系密切的參數——效益。如果整體企業效益較好,國民收入就能和GDP增長保持同步;反之,職工收入增長低一點也可以理解,畢竟企業得維持再生產。
按照總理的“兩會”公開發言,今年可能會繼續關停一些企業,不少人擔心這會否影響國民收入的提升。被淘汰產能對應的崗位收入可能降低,但一定會得到社會保障體系與相關政策的托底。與此同時,優勢產能崗位的收入可能上升,綜合來看勞動生產率定會由此提高。況且中國已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勞動力開始顯得金貴,剩余勞動力的“低廉優勢”正明顯喪失。這意味著,包括青壯工、農民工、家政服務等低端勞動者在市場上的要價能力還會明顯提高,其工資上升速率將可能繼續超過平均水平。(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