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 張珊珊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明確指出“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了農民在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黔西南州委政府在充分研究國家政策文件的基礎上結合黔西南州特殊的自然社會條件提出了精準扶貧實施的“五共”工作流程法,即在脫貧攻堅中要堅持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和共擔的“五共”理念,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民主體性地位的建設,為黔西南州精準扶貧順利實施提供基礎和條件。
農民主體性發揮對精準扶貧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民主體性發揮能提高貧困戶識別的精準度,從而準確識別貧困戶;農民主體性發揮能提高貧困農戶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于精準幫扶的順利實施;農民主體性發揮能夠提高貧困農戶對精準管理的監督力度,為精準扶貧順利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黔西南州委政府提出的“五共”工作流程法從提高農民主體地位出發,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和方法。從本質上看,“五共”工作流程法對農民主體性發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共商從根本上肯定了農民主體性的發揮在精準扶貧實施中的作用,為農民主體性發揮提供平臺。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與群眾共同商議、共同決策是肯定農民在“三農”發展中主體地位的根本體現,是推動黔西南州精準扶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望謨縣蔗香鎮在建設旅游城鎮過程中對“五事工作法”的探索實施點燃了群眾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熱情,在100多天內就使得曾經臟亂差的小鎮變成一個集文化體驗、生態農業觀光、鄉村休閑度假于一體的山地旅游小城鎮,初步體現了“五共”工作流程法對農民主體性發揮的調動作用。而農民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又能從根本上提高精準扶貧的識別準度、幫扶準度和管理難度,因此“五共”工作流程法是對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有效嘗試。
共識能充分提高農民的自主性,調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尊重貧困農戶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和因戶施策能充分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的自主性,調動其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貧困是一種人的生存狀態,也是一種文化。貧困地區的人口由于長期處于一種貧困生活狀態,在心理定勢和價值觀方面都持一種絕望、依賴和宿命論式的消極態度,他們已經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體系,成為一種惰性文化因素阻礙著人們脫貧致富。在貧困集中地區,由于國家長期扶貧政策的傾斜,貧困群眾形成了對國家救濟物資的依賴心理,在其生產和生活中逐漸磨滅了主體性意識,自主發展意識嚴重不足。而黔西南州的“五共”工作流程法中的共識即是要改變以往長期的“輸血式”扶貧模式,合理利用各種政策和資源,針對性地制定多項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和脫貧路徑,調動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精準扶貧實施的目的和效果。
共建能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使農民自發自愿的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結對幫扶措施在轉變幫扶干部工作方式的同時能樹立貧困農戶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刺激農民發揮能動性,自發自愿的參與精準扶貧工作。黔西南州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三招兩式一提升”策略(即:招選支部結對,干群結親,集團幫扶;招攬身邊市場,以產促銷,市場化帶動;招引能人帶動,合作驅動,組織化推進這“三招”,實現扶貧開發“菜單式兜底、育嬰式管理”,不斷提升貧困群眾綜合素質)則很好的詮釋了共建在精準扶貧實施中的重要意義。
共享能提升農民的創造性,自發地進行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最大程度提升精準扶貧的效果。黔西南州委政府實施“產業就業、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扶持、綠色生態和社會兜底”六項精準扶貧措施刺激貧困農戶自發地進行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確保其如期脫貧。黔西南州在石漠化治理“四大模式”(“晴隆模式”、“頂壇模式”、“坪上模式”、“者樓模式”)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相結合,形成了提升農民創造性的示范效應。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結合黔西南州貧困地區實際困難,充分發揮“晴隆模式”在精準扶貧中的推進作用,同時推動農戶進行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探索出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新模式,如“中心+基地帶農戶”、“中心+養羊協會+農戶”、“集體轉產”、“冊南模式”和“林草畜模式”等,在實踐中均取得了較好成效,累計扶持貧困人口80多萬,推進了產業發展,促進了貧困農戶增收,使貧困農戶共享精準扶貧的成果。
共擔為農民主體性發揮提供政策保障,從而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是新時期適應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扶貧開發新政策,其有效實施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如期實現,但在其實施過程中的政策制度保障較為欠缺。精準扶貧能夠落實的核心,在于兩個方面的制度構建:一是扶貧資源分權的管理體系,如果扶貧資源永遠掌握在從中央到地方的部門體系手里,容易產生大量的利益尋租;另一個是鄉村治理結構,在現行的鄉村治理結構之下,國家提供的資源,在鄉村變成了鄉村精英尋求其合法性的工具。因此,在精準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的政策保障極為重要。黔西南州獨創性的“五共”工作流程法為精準扶貧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效的“共擔”保障。
整體上看,“五共”工作流程法在極大程度調動農民脫貧攻堅中的主體性意識的同時,推動了黔西南州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并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內原動力。因此,在今后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應采取各種辦法調動農民主體性,探索適宜黔西南州地情地貌的特殊的精準扶貧模式,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