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增長目標6.5%,是一個務實的目標、可以實現的目標。
報告體現了務實求真的精神。將增長目標定為6.5%,這個目標考慮到了需求,也考慮到了可能,是一個務實的、真切的、可以實現的目標。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符合經濟規律和客觀實際,有利于引導和穩定預期、調整結構,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相銜接。在增長目標之外,對民生、就業、社會保障提出要求,比如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等,都彰顯了中國政府政策頂層設計的底線思維和民生思考。
4 把握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總理指出,要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并且從八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這就釋放了“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信號,讓外界看到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看到了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清晰路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改革。“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內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體制問題。當前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旗幟。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
5 抓好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改革的方向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就是要促進金融機構突出主業、下沉重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止脫實向虛。所以要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加強對企業的政策支持,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今年的貨幣政策在去年的穩健基礎上,微調為“穩健中性”,這種改變是經過多年貨幣供給額的快速增長之后,基于減緩匯率貶值壓力、嚴控通貨膨脹、防止出現金融系統風險基礎上的基本考慮,如無特別意外的事件,今年放寬貨幣政策的機會不大,貨幣政策相對上會更加謹慎。基本判斷是,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對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們有信心和底氣、有能力和辦法。
6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重點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推進國企國資改革是總理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總理提出,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今年的具體目標,是要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混改是近年來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方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針對性措施,就是要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實施分類改革監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健全董事會運作機制,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負其責、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機制;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機制。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持續推進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抓緊剝離辦社會職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
7 把握“三個凡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近年來那些經濟發展快、效益好、活力旺的地區,多是市場經濟微觀基礎好的地區,往往是民營經濟活躍、在社會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地區。當今中國,民營經濟發達的程度,就是區域經濟發達的程度;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就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差距。必須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認識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謀劃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民營企業這支有生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總理今年的工作報告對發展民營經濟做了全面闡述。他指出,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深入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構建新型政商關系。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允許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凡向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凡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不合理行為,都要堅決制止。同時,總理還闡述了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的思想。保護產權就是保護勞動、保護發明創造、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要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對于侵害企業產權的行為,必須嚴肅查處、有錯必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