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教授 王傳寶
自1963年,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至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滄海桑田,世事變遷,這個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一次次被沖刷激蕩,但雷鋒這個名子,依然是信息爆炸時代的高頻詞,這與其說是一個奇跡,不如說是人們對美好情感和核心價值呵護的結果。不管這個世界怎么變化,雷鋒,這個名子,總會溫暖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雷鋒是一個普通戰士,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正因為普通,讓人覺得親近;這個帥氣的小伙子似乎又不普通,他有一顆向善的心靈,總是用他的熱情去感染需要他幫助的人;他永遠保持著一顆進取心,他的短暫的一生就是一段勵志佳話;他低調、謙遜而又樸實,甘于平凡,卻能夠像螺絲釘一樣,鉚在屬于自己的崗位上,讓平凡也閃耀著雋永的光輝。
雷鋒精神為什么不會過時
雷鋒精神,歷久彌新,成為一個永遠不老的傳奇,不能不讓人感嘆,發掘和弘揚這一精神的毛澤東對人性的洞悉、對文化哲學意蘊的精準把握。1963年2月22日,毛主席在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時候,是這樣解釋的: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兩件先進事跡,也不只是學他的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他長期一貫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毛澤東是世紀偉人,同時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他之所以能夠洞察了雷鋒精神的精華特征,準確預感到雷鋒精神的恒久魅力,正是他從哲學高度把握了雷鋒精神的三個維度,這也是他一慣強調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認識論”。在世界觀方面,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無疑是共產主義世界觀的典范;在認識論方面,雷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范,他善于學習,但又不機械呆板,他個性執著,卻不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在方法論方面,雷鋒雖然思想境界不一般,但卻并不顯得高冷,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不舍涓滴,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久久為功”。學習他,就是“要實事求是,扎扎實實,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雷鋒“長期一貫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對此,“不但普通干部、群眾學雷鋒,領導干部更要帶頭學”,如若如此,怎愁不能形成一種積極向善的好風氣?
雷鋒精神內涵豐富,且具有開放性。它包涵了核心價值觀的很多要素,更是真善美的集大成。我們在說道雷鋒的時候,往往認為其是“助人為樂”的代名詞,其實雷鋒精神外延不限于此。他嚴于自律,艱苦樸素,但又熱愛生活。曾有人拿雷鋒有塊手表而質疑他的“樸素”,這是很狹隘的,這正是他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表現。他敬業愛業、自強不息,在哪里都能自覺服從崗位的需要,立足本職,忠于職守,勤勉不棄,精益求精,像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他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待生活,始終懷抱著對祖國、對軍隊、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這不正是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時代精神嗎?他忠于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這不正是核心價值觀的鮮明體現嗎?
雷鋒精神在每一個時代,都是美好品質的投射,因之,當然永遠也不會過時。
學習雷鋒需要什么樣姿勢
“我是雷鋒,拿走不謝”,雖然是調侃,也足以說明,雷鋒早已沉淀為樂于助人的精神品牌。曾經有個說法,“雷鋒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可縱有譏諷解嘲意味,但并不是說不認同學雷鋒,恰恰是對機械、形而下地理解學習雷鋒的抨擊。的確,現在確實存在著一種浮淺的行為取向,在3月5日左右,全社會有一股學習雷鋒的“偽高潮”,無論是輿論,還是行動,都存在“一陣風”現象,甚至有些姿勢,讓人哭笑不得。比如,不少單位,放著好好的本職工作不做,到街上擺攤設點,給行人自行車打氣、替人磨刀、幫人理發,等等。有的學校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卻趕集似的,以至于有的老人聞之變色,因為一天有無數撥學生替老人梳頭、理發,讓老人應接不暇、嘖有煩言。
這是方法論出了問題,形式主義的作崇,反而解構了雷鋒精神的崇高。
學雷鋒,一度是集體的運動,但在集體的運動中,涵化了個體的精神追求,讓每一個人以自愿的行動,逐步成為自覺的行為,盡而形成全社會向好,向善的趨勢。
雷鋒是一個自覺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對個人與集體,公與私的關系,有著哲學層面上的深刻自覺,他為人民服務完全是自愿的。學雷鋒自然也是自覺自愿的,從來都不是強迫的,從來沒有哪個人因為沒有學雷鋒而受到懲罰的。人們只會批評那些假學雷鋒的行為,因為那是與“實事求是,扎扎實實,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的要求背道而馳。
學習雷鋒,當然需要一些形式,甚至在特定的環境下,需要必要的儀式感,但不能讓儀式架空了雷鋒精神的實質。雷鋒精神的特點之一就是實事求是,任何脫離實際的做秀都與雷鋒精神相悖。
在別人真正需要你的時候,你能夠伸出援手,那是正確姿式。不少人可能都曾為網上的一段視頻點過贊:幾個糾察正在巡邏,看到有人跌倒,便上前問詢幫助,在安頓好后便列隊繼續執勤,讓人對子弟兵“當代雷鋒”的風采贊嘆不已。
在本職崗位上安心工作,讓職業當成事業做,這也是正確的姿式。
在別人處于困境時,不憚于伸出援手。在社會需要我們的時候,以志愿者的身份,盡一份綿簿之力;以一顆慈善之心,送人玫瑰,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手有余香,這自然也是正確的姿式。
學習雷鋒,主要是學習雷鋒的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一種激勵自己樂觀向上、潛心工作、服務人民、追求崇高的不竭動力。只有真正理解了雷鋒精神,才不會以精致的利已主義為價值取向。
在溫暖別人的同時溫暖自己,這時候,講究的不是具體的姿勢,而是陶冶心靈的自我升華。
雷鋒精神永遠是時代標桿
當下,社會上依然有一些對學雷鋒活動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聲音,比如,一些人認為,雷鋒精神是違背“利己”的人性的,是不真實的,在社會價值取向多樣的今天,應降低道德標準,要“遠離崇高”。在他們眼里,學雷鋒似乎是一個過時的命題。還有人有鼓吹歷史虛無主義,故意脫離具體歷史環境和具體語境,對雷鋒精神進行解構。種種亂相,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和深沉憂慮。據2月28日電,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召開專題座談會,對學雷鋒志愿活動進行了總結和表彰,旨在引領并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著力擴大覆蓋面影響力,從而促進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歪曲、解構雷鋒精神的有力回擊。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著力把志愿服務與學雷鋒有機融合,著力向服務社會治理、滿足百姓需求拓展延伸,品牌效應日益彰顯,制度保障不斷完善,參與面更加廣泛,開創了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雷鋒精神所代表的人生追求、價值探索和德性實踐,既可以安頓一個人的心靈精神世界,也可以成為時代性、群體性的心靈依托。“雷鋒精神”體現的,是人類社會不斷奔向真善美境界的不懈追求,是實現他人利益與自我利益有效結合的至高境界,是代表時代道德高地的一個標桿。物質條件越是改善,社會生活越是豐富,利益格局越是多樣,思想觀念越是多元,我們的民族越需要高揚雷鋒精神這面旗幟,我們的社會越需要彰顯主流的價值。
學雷鋒是加強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雷鋒精神,不僅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我們時代的標桿,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本禹志愿服務隊”和“郭明義愛心團隊”的回信中,強調要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這為新的時代條件下學習雷鋒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雷鋒精神,這一最有價值的文化符號,為我們這個社會標出了向真向善向美的時代坐標。有這樣的精神引領,我們就不會迷失于物欲的叢林,就不會淪陷于道德的沼澤。
這樣的時代標桿,將引領著我們不忘初心,相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