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能更好地解決時代課題和當今中國問題,并能更好地處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們在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三大根本問題,即動力機制問題,創新動力和活力不足;平衡機制問題,發展不夠平衡;治理機制問題,國家治理現代化相對滯后。動力、平衡和治理三種機制,是決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命運的三種根本機制。一個社會沒有動力,就好比一臺沒有馬達的機器;一個社會失去平衡,就好比一匹脫韁的野馬;一個社會既要有動力又要達到平衡,治理便是關鍵。要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基本方略是:在動力機制上,著重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人民自主創新能力;在平衡機制上,著重提升國家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能力,切實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治理機制上,要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人民參與“共治。”此外,當今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究其根源,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指出的,是三大突出矛盾未得到有效解決:一是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滯后,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三是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是一些國家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這意味當今世界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平衡和治理三大根本機制存在著必須解決的問題,國際社會希望聽到中國聲音。要解決這三大根本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從共創、共享、共治入手尋求突破口,即用“共創”解決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問題,用“共享”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用“共治”解決全球經濟治理滯后問題。實際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基于人民共創共享共治,分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三個根本方面實現整體轉型升級,進而推進實踐創新的。顯然,“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對當代中國實踐發展可以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體現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推進理論創新。馬克思、恩格斯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的歷史弊端,指出這是資本占有勞動并控制社會的非人道社會,主張全世界無產者必須聯合起來,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消滅私有制,最終建立一個全體社會成員聯合起來共同勞動、共同創造社會財富、每個勞動者共同擁有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的自由個性和創造能力能得到充分發揮、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勞動產品、全體社會成員能參與民主管理的理想社會。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以實現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社會財富、勞動人民共享社會財富、勞動人民共同參與管理的“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人民共創共享共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推進了理論創新,回答了我國在由大國成為強國、實現整體轉型升級這一過程中凸顯出來的根本問題,即生產力發展上的人民創新活力問題,生產關系上的分配正義、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成果問題,上層建筑方面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實現了由以物為本向以人民為中心、由物質驅動向創新驅動、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由國家主導體制向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和飛躍。“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也能整合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強調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強調為人民服務,強調走群眾路線,強調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強調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博大精深,然而有三個本質內容,就是激發人們創造活力、達至社會平衡和諧穩定、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換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以解決“共創”問題,又要積極促進社會和諧,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還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使各個主體積極參與,以共同治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簡稱“共治”。這三個本質內容,又與當今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時常講的“改革發展穩定”這一總問題緊密相關:激發人們創造動力活力解決的是發展問題,達至社會平衡和諧穩定講的就是穩定問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這三個本質內容,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中也得到充分體現。鄧小平同志找到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現形式,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內在要求每個人共同創造社會財富,即“共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既意味著“共富”,也意味著“共享”發展成果。鄧小平還強調要使黨和國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強調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不斷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全部奮斗的最高目的,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這在深層蘊含著人民共創、共享、共治的核心要素。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實踐上特別要求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這顯然突出的是平衡和諧穩定,強調的是“共享”。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中央具有問題意識,針對我國創新動力活力不足、社會平衡和諧穩定也不夠的實際問題,特別強調要通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來積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以解決這兩個突出問題。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能夠整合和統領當今各種社會意識,是最大公約數,也能較好地被民眾認知、理解和認同。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思想僵化”。當今,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遭遇的問題主要是“思想分化”。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切實認真對待并著力解決思想分化問題,既要掌握管控分歧的智慧和策略,把人們的聰明才智凝聚到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上來;又要尋求最大公約數,這種最大公約數之一,就是“人民共創共享共治”。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之所以能整合各種社會意識,被民眾所認同,是因為它體現出的“人民中心”和“公平正義”,人民都是共創共享共治的平等主體,公平正義既能激發人民的創新活力,有助于實現人民共享,還有利于使人民參與到國家、社會治理之中。當今,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上來,統一到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上來,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來。
(注:本文的定位,是注重從學理上進行探討進而分析問題、弄清問題的學術探討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