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曉東 曹樹林
2月11日,農歷雞年元宵,晚上7點,暮云收盡,月出東山,河北承德灤平縣火斗山鄉長海溝門村文化廣場四周,人頭攢動,連半山腰上也層層疊疊站滿了人。歡快的秧歌和精彩的“中幡”表演結束,“掄花”表演開始。
“掄花”當代傳承人梁志福和他的助手們點燃花筒,緩緩轉動搖臂。兩個花筒在空中畫出優美的圓環?;鸾栾L勢,越燒越旺,廣場上“流星”閃閃。在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中,花筒轉速開始加快,星星點點的火花像跳躍的小魚四處飛躥。幾分鐘后,鍋鐵開始熔化,燃燒的鐵水被一層層甩出來,交織成耀眼的光環。隨著花筒越轉越快,鐵花畫出的半徑也越來越大,從高處看,恰似一個巨大的金缽倒扣在地上,發出奪目的光芒,觀眾的情緒也達到了頂點。
“掄花”,一項源自民間的表演藝術,因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極具觀賞性的視覺效果而經久不衰,在長海溝門村傳承了300余年,并于2014年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掄花”的原材料和裝備并不復雜。把舊的鑄鐵鍋砸成碎片,用石碾碾成均勻的小碎片,和木炭一起裝進花筒(用鐵絲編成的小簍)。表演在晚間進行,在空地上支起花架,上方有一根2.5米長的扁擔,把兩個花筒掛在扁擔的兩端。點燃花筒后,慢慢搖動花架的中心軸,兩個花筒因離心力作用徐徐向兩邊展開。隨著轉動速度的增加,花筒內溫度不斷升高,鐵片熔化、鐵花飛濺,整個場地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掄花”看似簡單,但要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需要“掄花”人對鐵片與木炭的配比有精準的把握,同時要很好地掌握裝筒時的分層技巧,木炭也須用樺木或柏木燜制而成,這樣才能保證鍋鐵熔化需要的溫度。
作為一項儀式感很強的民間表演,“掄花”寄托了鄉親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祈愿。每年的元宵節晚上,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匯集到長海溝門村,觀看盛大的“掄花”表演,在繽紛絢爛的鐵花中,人們在心里許下新年的愿望。
“要的就是這個紅紅火火的勁兒!”75歲的張鳳英老人說,她每年都帶著兒孫們從縣城趕來看“掄花”,“我們的日子也像這‘掄花’,越過越紅火,越過越敞亮!”
在觀眾的要求下,梁志福和他的團隊破例連著表演了三場。結束時,鄉親們久久不愿離場,梁志福被熏黑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絢爛的“掄花”背后,沒有人知道梁志福付出的艱辛。作為唯一的傳承人,他從13歲開始學習“掄花”制作及表演。多年來,他不辭辛苦,不斷摸索。他說,“掄花”用材簡單,但工藝要求很高。所用的鐵片必須是鑄鐵碎片;“花筒”需用12號鐵絲編織,網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效果就會受影響,甚至掄不出花來。
據傳,清康熙年間,梁家祖先從山東移居這里,也把“掄花”帶到這里,作為祭祀“火神”的一種儀式,每年的元宵花會上都會表演“掄花”,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和很多的民俗一樣,“掄花”也面臨“誰來傳承”的問題。為此,當地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協調專項資金,組織評比、匯演等活動,實施搶救性保護。在各方努力下,“掄花”先后被列入承德市、河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眼下,梁志福正在琢磨對“掄花”的技巧和裝置作些改進,爭取做出“多層花”效果;此外,他還在嘗試往材料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質,以求掄出五顏六色的“花”來?!啊畳嗷ā瘋鞯轿疫@里已經300多年了,無論如何不能讓它失傳,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把‘掄花’手藝一代一代傳下去?!保ㄍ魰詵| 曹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