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維勝
要擯棄那種媒體采訪報道是找事添亂的不正確思想,能支持的要支持、能公開的堅決公開;新聞媒體也要尊重司法規(guī)律,準確、及時、全面、客觀傳播司法信息,把晦澀難懂的法言法語轉換為能理解、易接受的大眾語言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深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也要增強奉法者的公信力,還要讓法律銘刻在公民的內心,成為每個人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法治社會的形成、法律權威的樹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法院和媒體應形成法治合力。
當前,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矛盾糾紛更加復雜,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要求更高,司法需求更加多元。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人民法院與新聞媒體需要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起傳播有效權威信息、凈化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責任。
法院和媒體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本質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保障公民基本權利、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民之所呼、民之所盼,社會所需、社會所期,就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但鑒于職責不同,法院和媒體的工作各有側重,在某些情況下,依法獨立審判和新聞報道自由之間難免會出現(xiàn)沖突,這就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更要相互尊重對方所崇尚的職業(yè)價值、所秉持的職業(yè)規(guī)則。
就法院來說,我們每一名法院工作人員要尊重記者的采訪報道活動,理解記者追尋事實真相的職業(yè)特點,擯棄那種采訪報道是找事添亂的不正確思想,能支持的要支持、能公開的堅決公開,以樹立人民法院公開、公正、開明、開放的良好形象。
就新聞媒體來說,應當看到法院工作有其自身特有的規(guī)律。案件審理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審判中涉及的秘密必須嚴格保守,法官審理案件是依據(jù)法律和證據(jù)來裁判,而依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查明的法律事實可能與客觀事實有出入,這些都需要媒體多些理解。
面對涉法涉訴新聞輿論工作新形勢、新挑戰(zhàn),法院和媒體更需攜手并肩共同應對,既要努力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又要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可讀性,為讀者提供導向正、質量高的信息與服務。法院要充分發(fā)揮司法的教育、評價、指引、示范功能,通過公正裁判和公布典型案例,促進全社會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新聞媒體也需高度重視法院這座信息“富礦”的挖掘,用真實生動的法治故事傳播法律知識,樹立法治信仰,維護司法權威。
作為人民法院,要立足辦案,以一件又一件案件的公正審理,為新聞媒體提供豐富的宣傳素材;新聞媒體也要尊重司法規(guī)律,向社會公眾準確、及時、全面、客觀傳播司法信息,把晦澀難懂的法言法語轉換為聽得懂、能理解、易接受的大眾語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法治精神。(張維勝)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wǎng) | 報網(wǎng)動態(tài)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wǎng)郵箱 | 網(wǎng)站地圖
光明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