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朝清
31歲的四川成都黃龍溪拉面小哥田波紅了,因為一則視頻。視頻中,田波一邊跟著音樂律動旋轉跳躍,緊閉著雙眼,一邊拉動著手中的面。有網友評論,絕對表演型人格,這小哥業務能力強得沒話說。
“一根面”是黃龍溪古鎮手工制作的傳統名小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面館不少。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少面館都在想方設法吸引和爭奪顧客。
在制作拉面的過程中加入一些花哨的動作,這樣的創意很快就被別的面館模仿并超越了;要想做到出奇制勝,就必須“放大招”。“拉面小哥”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成為“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柔軟的身段、嫵媚的表情、夸張的動作,這位不起眼的小伙子,用鮮明的反串將自己塑造成為一位“靈魂舞者”。在眼球效應時代,“拉面小哥”的走紅顯然不是因為身份標簽,而是源于打破常規的角色扮演。
這不由讓人聯想起貴州“櫻桃哥”的吆喝:“鎮寧櫻桃,新鮮得無法形容,好吃得無與倫比,甜得像初戀……”
“拉面哥”、“櫻桃哥”之所以打動我們、感染我們,源于他們平凡的身份和快樂的心態,源于他們新鮮的創意和勇敢的表達。在平凡的世界里,“拉面哥”和“櫻桃哥”玩出了花樣、玩出了精彩。嫵媚、風騷的表演,不只是看點“賣點”,不只是招攬客人無奈的“自我救贖”,而是種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蝸牛精神”。
在這個社會中尋找合適的位置,是每個人都必不可少的社會化歷程。身為農家子弟的“拉面小哥”,渴望從打工者變成小老板。這位自力更生的年輕人,在起步階段腳踏實地地付出著、準備著也收獲著、積累著;缺乏社會資本的他,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這些認真生活、為了更好的明天而用盡全力的普通勞動者,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社會認同。
拉面店的面案在多數人的眼里是無足輕重的,而正是這狹小逼仄的操作空間,成為“拉面小哥”的表演舞臺。法國社會學家阿蘭·圖海納說,“勞動既是一種行動,也是一種境遇,是一種把自己的標準取向引向自我的實在性”。再平凡的崗位,也有閃光的機會和“出彩”的渠道,只要足夠熱愛、足夠堅持,普通勞動者也會找到價值實現的通道。在四川有“拉面小哥”,在貴州有“櫻桃哥”,他們是飛舞的煙火,照亮我們饑渴在平凡世界里的靈魂。(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