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小文
萬象更新,要有“一元復始”,這“一元”,就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先說說精神核心。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提倡愛國主義,但愛國主義能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則是因為在中國,“愛國”與“愛家”總是一體相連、一脈相承?!盀槭裁次业难劾锍:鴾I水,因為我深愛著腳下的土地”,因為“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未有我之前,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常存。無論多少滄桑付流水,也要常念家國在心懷。如此,海納百川,每個中國人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恒與深沉的無限之中,匯集成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永葆青春的動力?!凹摇痹凇皣敝星淝湮椅?“國”在“家”中生生不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來得更為樸素、執著、濃烈,傳承更為自然、持久、永續。
史書萬卷,字里行間都是“家國”二字。無論社會變遷滄海桑田,不管鄉野小農高官巨賈,人皆知“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家國在國人心中,總是一股“沛乎塞蒼冥”的浩然正氣。凝聚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資源和精神核心,就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國情懷,以及在此基礎上永遠相傳相承相因的愛國主義精神。
再說說精神基因。
基因(遺傳因子)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儲存著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過程的全部信息,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如何理解“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呢?
中華價值觀與西方個人本位的立場不同,它主張個人與他方構成關系時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而應從自我出發、以對方為重,個人利益要服從責任的要求。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從來不主張以個人為本,而是強調以群體為本,強調群體在價值上高于個人。這一道理十分簡明,個體一定要在群體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為要在社群生活中增進。超出個體的最基本社群單位是家庭,擴大而為家族、社區……直至國家。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特別重視家庭價值,家庭是個體向社會發展的第一個社群層級。“家”“國”“社稷”“天下”,乃社群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而“能群”“保家”“報國”,自然就是個人對社群和社會必盡的義務。因此,中華價值觀注重責任擔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是“君子之國”,君子自任以天下為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文化和中華價值觀,是在一個向社群開放的、連續的同心圓結構中展現的,即個人—家庭—國家—世界—自然,從內向外不斷拓展,從而包含多個向度,確認個體對不同層級的社群所負有的責任和義務。
為什么梁漱溟先生說“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皆因中華民族的基因排序中,以“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作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堅實基礎。它是“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的傳承密碼。
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本性和精神基因有著巨大能量,關鍵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喚起它、激活它,使它成為今日強大的正能量。我們要從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去增強人們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的免疫機能,促使人們做到見利思義、義利并舉、先義后利,擔當起自身責任。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有此“一元復始”,必有“萬象更新”(葉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