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周躍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習近平總書記亦強調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從整體上看,我們距離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但客觀地講,脫貧攻堅還面臨著貧困群體規模較大、貧困人口發展能力不足、脫貧開發機制有待完善、農村返貧現象屢見不鮮等一系列的問題。以貧困人口數量為例,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仍有農村貧困人口5575萬,幾乎相當于法國、英國等一些歐洲人口大國的數量。可以說,脫貧攻堅 “任務重、時間緊、難度高、責任大”。
那么,如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程中積極妥善地化解好這些問題和挑戰?關鍵是要深入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新理念,把創新發展擺在脫貧攻堅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實把貧困地區的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充分發揮好科技創新、路徑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引領作用,讓貧困人口搭上改革創新發展的快車,進一步形成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強大驅動力。
第一,創新扶貧產業技術。科技創新始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當前和未來脫貧攻堅的征程中,要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積極推廣先進實用科學技術,加大貧困人口的教育培訓力度,幫助這些地區培育壯大特色區域產業,帶動和幫助貧困農戶發展生產,提高收入,謀求致富。事實上,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發揮好產業技術尤其是現代農業技術對貧困地區的帶動和引領作用。
第二,創新扶貧開發路徑。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是找準路子,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手榴彈炸跳蚤肯定不行。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功夫、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要抓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這個關鍵環節,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好基礎。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實現精準滴灌式的真扶貧、扶真貧。
第三,創新扶貧資源使用方式。當前,扶貧資金“撒胡椒面”式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下一步,要繼續整合各類資源,打好扶貧資金使用的“組合拳”,讓有限的扶貧資金發揮最大的產出效能。建立“多條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部門協作機制,以扶貧規劃為引領,以重點扶貧項目為平臺,把專項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捆綁集中使用,統籌運用好資金、資產、資源,集中力量精準脫貧。
第四,創新扶貧開發模式。繼續推進開發式扶貧,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加強貧困地區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發展,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大力推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五,創新扶貧考評體系。脫貧攻堅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為確保目標順利實現,要加強黨的領導,層層壓實責任。要嚴格落實《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完善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對貧困縣的考核,要提高減貧、民生、生態方面指標的權重,把脫貧實績成效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努力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良好局面,務求到2020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