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質量興農,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提升我國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必須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調好調順調優農業農村結構,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要增加適銷對路農產品供給,繼續壓減供過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貨”品種。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統籌調整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推進種養加協調發展。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建立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監管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布局結構。要重點依托“三區”,即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向主產區、優勢區轉移集聚,制定規劃、落實政策、強化支持,切實把區域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讓區域特征更加凸顯、區域品牌更加響亮。
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發展規模經營,不能只局限于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規模化的服務也是規模經營的重要方面。要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發揮好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既要避免土地撂荒和經營規模過于碎小,又要防止土地過度集中,人為“壘大戶”。要把發展規模經營同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相適應,使強農惠農政策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農戶。
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近年來,農村電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迅猛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動能。要著眼于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深度參與社會分工分業,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加快發展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多渠道拓展農產品消費需求,切實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這篇大文章。要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使其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成為城鎮居民休憩的新去處,成為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
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推行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把過量施用的農藥化肥減下來,多搞綠色種植、生態循環種養、休耕輪作。加大退耕還林還湖還草力度,把超過生態承載能力的邊際產能退下來。農業節水潛力巨大,要把農業節水作為一件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大力普及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提升用水效率。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防止耕地占補平衡中出現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田現象。對山水林田湖實施更嚴格的保護,加快生態脆弱區、地下水漏斗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區治理,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科技創新是農業供給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必須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強化農業科技推廣,走以科技為支撐的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新要求,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加快提升現代種業、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智能化。要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