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國防大學教授 公方彬
在更寬廣的歷史周期中分析問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世界沒有幾個國家不曾被戰爭蹂躪過,也沒有幾個國家不通過戰爭侵擾別人。這個判斷涉及到歷史觀,因而變得重要。
以往我們常講西方列強天生有侵略性,看看近代史或西方殖民史,很容易得出“國強必霸”的結論。然而,當我們放寬視野,換一種思維或視角看問題,得出的結論則不僅此。
提出“腹地理論”或“陸權理論”的英國政治地理學家麥金德,曾于1904年出版了影響世界100年的著作《歷史的地理樞紐》,其中講了這樣一個令人瞠目的觀點:歐洲的歷史是被異族侵略的歷史。
這個觀點對于我們來講很陌生,因為長期進行的教育,歐洲列強鐵蹄幾乎踏遍世界,他們已經成為侵略者的代名詞,尤其是對中國人民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進北京、八國聯軍進北京,所犯罪行已經深印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然而,當我們延伸到歷史深處進行考察,便發現歐洲的侵略史不如被侵略的歷史長。其走上侵略道路,是工業革命后的事情,也就是公元1500年以后的400多年間,此前上千年基本是被一波又一波游牧民族的鐵蹄踐踏,包括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入侵。危急時刻,是整個基督教文化圈面臨消亡。
即便把歷史拉得更近,比我們承受苦難更多的國家有很多,波蘭最具代表性。從1772年到1795年,波蘭3次被瓜分。1772年8月,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簽署條約,使波蘭喪失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1793年1月,俄普兩國簽署協定,使波蘭領土僅剩20萬平方公里,由此淪為俄羅斯的傀儡國;1795年,俄奧普再次簽署協定,波蘭被徹底瓜分。
二戰中,波蘭人承受了較其他國家和民族更多的苦難。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隨后,蘇聯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進攻波蘭東部。波蘭被蘇、德兩國瓜分。1940年4月,德國納粹在波蘭建立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波蘭人在此殉難。1940年在波蘭的卡廷森林,有2.2萬名在押波蘭軍人、知識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職人員被蘇聯軍隊殺害。
據統計,二戰中波蘭遇難總人數達650萬,其中猶太人遇難395萬,波蘭人遇難235萬,其他居住在波蘭的少數民族30余萬,加上領土變更造成的人口損失,總數達830萬以上。二戰結束,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又因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決定,版圖整體西移200多公里,面積比戰前減少7.6萬平方公里。
如果以單一民族為分析問題的對象,全世界苦難最深重的是猶太民族,這個民族不僅承受了千年大流散的精神痛苦,而且經歷了德國納粹種族滅絕的悲劇??匆幌隆缎恋吕彰麊巍罚艜媲懈惺艿揭粋€民族陷入“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境地時的絕望。
今天,在這些苦難沉重的國家和民族,已經很少有人囿于歷史仇恨不能自拔,他們更多是看當下,看將來,即在現實利益予中生出愛恨情仇。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已經赦免了曾經的侵略者?;蛘哒f,加害國與受害國中的人們談及歷史,只是將曾經的悲劇看作“歷史事件”,而不是永不化解的悲情,并為其左右。
這不能不引發我們思考,在中國已經走向世界參與規則制訂的今天,該如何看待被侵略的歷史,已經成為無法繞過的重大命題。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仇恨教育,因為“階級仇、民族恨”能夠最直接最生動最有力地激發精神力量,且高度契合民族文化中的“因果關系”。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系統,由此形成國家定位、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問題在于秉持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是否有利于民族前行。
生活中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總是處于歷史悲情中不能自拔,就不可能以陽光心態對他人和社會;一個國家和民族陷入歷史悲情不能自拔,造就的必定是低境界、窄胸懷、小格局,甚至直接扭曲思維和價值判斷。囿于歷史悲情,加害國每有風吹草動,甚至一介平民的行為,一位政客的妄言,都觸動受害國敏感的神經,這時受害國的網民如果缺少理性,必以充滿戾氣的跟貼應對。已經強大起來的中國必須警惕這種情況,否則定讓世界疑慮中國會走復仇的鐵血道路,這顯然不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大國崛起需要更多的大國國民,如果國家充斥的是大國小民,便不可能實現真正崛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胸懷越寬廣,號召力越強大,反之則亦反。換言之,小國缺少胸懷和格局,可以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作為參與規則制定的大國,如果缺少胸懷和格局,必定與歷史攸關國發生綿延不絕的沖突,且大量樹敵。
要跳出歷史悲情,很重要的是對世界歷史演進過程和規律有清晰的認識,人類由“鐵血道路”走向文明是一個艱難過程,在尚未實現自我超越前,發生劇烈沖突在所難免。就如同野蠻民族走向文明過程中的殺戮,必須經歷一個覺悟過程。且不說公元后的2000年,即使選取更近的1000年,也很難找出一個沒有殺戮和被殺戮的民族。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幾乎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曾經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或者說,今天加害別人,明天被人加害。期間差異在于哪個殺戮更多地出現在記憶中。
我們已經到了更新歷史觀的時候了,只有“往前看”,大國道路才擁有堅實的政治和人文基礎。這樣講,并非倡導虛無歷史,忘卻苦難,而是認為應當以更有利于國家和民族實現自我超越,更具大國意識和胸懷的視角看待歷史。這在世界出現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回潮的情況下,把我們推向道義的制高點。為什么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會議的主旨發言廣受贊譽,就是因其持有的高揚全球化的旗幟與開創文明的政治觀。
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牢記歷史是為了避免重演歷史,不能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更不能異化為永不化解的民族仇恨。很長時間里我們是通過復仇而激發精神力量,未來只能通過開創文明的道德感和擔當精神生發力量,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新命題,也是必須轉換的道路。
更新歷史觀,將助力中國大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