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宋鷺 林雪霏 薛雨西
所有選前民調都預測希拉里篤定當選,特朗普卻最終贏下了美國總統大選。在輿論的一片嘩然與騷亂中,美國社會開始對民調失準與希拉里失利進行檢討,發現兩者同源自一個因素——對“沉默的大多數”的忽略或誤判,這著實給習慣于標榜民主與科學,向世界輸出普世價值的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有報道認為這樣的結果是民粹主義崛起或白人中心主義勝利,而本文認為這只是美國經濟、社會的內在矛盾在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上的高度聚焦和集中放大。
一、“沉默的大多數”的社會結構載體
根據對特朗普選票來源及其競選政策的分析可以發現,支持特朗普的選民主要有兩個群體,一個是作為共和黨鐵票倉的、以德州為代表的南部和中部各州的選民;另一個則是被稱為“沉默的大多數”的那部分選民,包括來自五大湖鐵銹地帶和搖擺州的選民、認同白人族群的選民,特別是若干關鍵的搖擺州,如佛羅里達、北卡羅來納和俄亥俄這三個搖擺州都選擇了特朗普,成為了特朗普勝選的關鍵。
從社會結構上看,這兩個群體的共同特點就在于都是以白人藍領和中產階級為主。這個龐大的群體居于社會結構的中下層,他們受國內經濟波動的影響最為明顯。《紐約時報》認為“2016年要求人們陰郁地對局限、失望和盲點習以為常”,但實際上民眾對于經濟不景氣的怨氣卻是在持續地累計和發酵,日益加劇的不平等使得被視為“社會穩定器”的中產階級出現萎縮,經濟蕭條使得原本掩蓋在經濟紅利下的種族、移民等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奧巴馬以及在他之前的幾位總統所推行以及希拉里意欲延續的政策都漠視了這一群體的利益訴求,他們在希拉里身上不僅看不到變革的希望,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點。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主張則非常“接地氣”,其核心的競選理念就是迎合這些“沉默多數”的利益訴求。他公開抨擊華盛頓政客不為普通民眾服務,以樹立起鮮明的“反建制”旗幟。與此同時,他提出一系列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餓“美國優先”主張,例如他在對外貿易政策中主張將移出美國的那些制造業搬回美國,給美國人創造工作崗位;移民政策方面,他主張拒絕接收難民,驅逐境內非法移民,在美墨邊境修建高墻。這些主張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護美國本土勞動者,即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的利益,這讓選民相信他真的有能力為美國帶來改變,能為自己帶來福利,解決眼前的困境,出于理性都將選票投給了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