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研究室 彭秋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闊步前進,特別是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給道德文明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期望和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在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提升馬克思主義道德話語權,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適應的馬克思主義道德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馬克思主義道德體系何以必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是,道德建設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現象有所滋長。有人用“道德焦慮”、“道德缺失”、“道德冷漠”等詞匯來描述這種狀況,雖然程度不一,卻映射出當前人們對社會道德現狀的擔憂。
新形勢下加強道德文明建設,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一個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中央出臺《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更屢次強調道德建設的重要作用,他號召大家“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和諧的基礎,中央對道德問題濃墨重彩的強調,反映了黨和人民“崇德向善”的美好道德愿景,為構建和完善當代馬克思主義道德體系指明了方向。
馬克思主義道德體系何以可能
在西方,資本主義雖然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但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道德危機?!百Y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它使人與人之間成為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以致人性的貪婪和道德的淪喪成為資本主義不可根治的頑癥。資本主義道德危機,不是簡單的文化危機,根源仍在于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痹凇豆伯a黨宣言》中,馬克思揭露了資產階級永恒道德觀的虛偽性,指出道德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其形成和發展是由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并伴隨經濟的發展而變化。
這樣一來,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之時,就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在馬克思主義那里,經濟與道德是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道德如果被經濟所決定所支配,其實質就是取消了道德生活以及道德哲學。這種關于馬克思主義是否具有道德觀的爭論,持續已久。我們知道,道德生活意味著人們能夠自主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因而,自由是道德生活賴以存在的基本前提。“道德的基本存在方式便是一個人能夠對其行為負責,即人們能夠就其某一行為問責于他?!倍巳魶]有自由,只是一種被決定的存在物,人就不可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就沒有是非可說,更無所謂道德不道德。因此,對于馬克思主義道德哲學何以可能的考察,“就必須追問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決定論,這種決定論在何種意義上能夠兼容人的自由”。
其實,馬克思在論述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時,并不是一種機械的經濟決定論。社會經濟條件對上層建筑及其意識形態擁有最終的支配作用,但這種支配作用是“最終”的、是“歸根到底”層面上的作用。在經濟的最終作用發揮之前,意識形態還要經歷許多間接的中介的環節,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能夠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罢巍⒎ā⒄軐W、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边@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人受到一定的物質條件限制,人又在這種受限制的條件下能動地活動著。馬克思主義尤其強調要從“現實中的個人”去考察人的活動,即“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在這里,人作為理性的動物并不是被“任意支配”,而是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能夠而且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當人活動時,不是憑借欲望或感性盲目行事,而是必須遵守一定的準則和規范。這些準則或規范,在社會關系中,通過與他人達成的共識,上升為普遍性的規范,其中就包含著當時社會的道德原則。對于馬克思主義道德體系的構建來說,就是要在一定的生產方式條件下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關系中,充分發揮人的能動的自由,對于古今中外的道德資源、道德話語,借助于理論反思而加以系統化和可行性的闡釋。
馬克思主義道德體系如何完善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道德建設,當然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完全復古,而是內在地要求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適應。著重要解決的就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兩者的融通并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道德話語權。
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這些道德規范的形成和培養,能夠且有必要從中國傳統道德中吸取營養。中國傳統道德是“以儒家倫理為主,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包括道德理想、道德規范和道德修養在內的倫理體系”。這種道德在失去了它的傳統的經濟和政治基礎之后,為什么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還可以發揮作用呢?這里就涉及道德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的問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道德觀念也會隨時代而發生變化,不存在永恒不變的道德觀念。但是在道德觀念的變化中,仍然有某種穩定的對人們行為具有制約性的普遍因素。“這種普遍性的根據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而是人的社會性。”任何一個社會,不管社會形態如何不同,都是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體,都存在一些相同的關系,如親人、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與國家、與民族的關系。如何處理這些關系,因各個社會與文化背景的不同會存在某些差異,但都會存在某些共同的東西,比如把孝敬父母、慈愛子女、重視友情、服務社會、熱愛祖國等,視之為高尚的道德。這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共同要求?!耙虼嗽谧兓?、歷史的、具體的道德觀念和規范中,可以有為各時期的人認同的、作為優秀傳統代代相承的因素?!?/p>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仍有可能和必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我們在“為人民服務”精神的指導下,就可以對“仁愛”、“民本”、“民胞物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傳統道德進行整合和轉化?!盀槿嗣穹铡斌w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目標和根本宗旨,它強調一切為人民著想、對人民負責、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思想觀點和行為準則?!叭蕫邸笔侨寮业赖滤枷氲暮诵模绻麆冸x其“愛有差等”的宗法等級式的封建因素和泛愛主義的抽象形式,那么其所包含的重視人與人的關系及其互助的道德意蘊,可以融通于“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之中。我們現在強調的“愛祖國”,就可以融通和汲取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千百年來,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舍生取義、報效國家,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在今天依然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并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重要作用。這樣的道德資源還有很多,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我們堅持科學的方法和指導,一定能夠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ū疚南抵袊鐣茖W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項目(2015mgchq0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