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中,自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五大建設”整體推進,使我國人權事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嶄新階級。伴隨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實施,中國人民的人權事業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科學論斷,也可以成為我們人權自信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
一是不忘本來。不忘本來的根本就在于把握中國人權文化的本質。第一,善于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卓越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的滋養和寶貴的精神財富。第二“古為今用”的中國人權文化基因,是構建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來源之一。第三,傳承中國文化基因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當代中國人權文明的發展道路,而不是簡單“回到復古”中去。
二是吸收外來。吸收外來的根本在于把握不同人權文明交流互鑒的發展規律。第一,善于批判吸收西方乃至整個人類人權文明成果。人權文明發展不是脫離人類文明大道而固步自封的,而應該是人類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合乎規律的借鑒與升華。第二,善于加強各種人權文明平等的交流互鑒。第三,“洋為中用”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中國自己的人權話語體系,而決不能“全盤西化”。
三是面向未來。面向未來的根本就在于把握人類人權文明的發展大趨勢。第一,善于直面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沃土。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無疑也是創新和發展中國人權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第二,善于進行當代中國人權的理論創新。堅持人權普遍性原則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等,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的創新發展。第三,善于進行當代中國人權的實踐創新。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不僅為人類貢獻中國的人權話語、中國的人權故事,而且貢獻中國的人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