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28日,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光明網理論部聯合主辦的“紛繁復雜世界環境下的中國機遇與中國擔當——銳評2016:中國外交與世界局勢盤點與展望”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召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尹繼武參加會議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摘編:
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是一位美國政壇上不合傳統,毫無政治經驗的全新政治領導人。他個性鮮明,完全打破了傳統規律以及各種分析框架。綜合觀察他的經商歷史,以及在此次競選中的各種瘋狂言論,凡此種種展示一個較為特立獨行的特朗普公眾形象。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特朗普。他不會按常理出牌,態度和立場變化迅速,情緒也是陰晴不定,讓人琢磨不透。如何認識這樣一個公共形象的特朗普,這是他真實的性格的體現嗎?核心問題在于他到底是一個難以自控、情緒失常的公眾人物,還是他有一套精致的情緒戰略?這是我們認識特朗普,預判他的政策偏好,同時如何打交道時,必須分析清楚的問題。
首先,特朗普深知他的聽眾的情感需求。特朗普在他的生意經《做生意的藝術》中,對于顧客的購買心理以及如何通過爭議言論出名,有過系統的闡述。比如,在銷售特朗普塔時,由于定價高端,開始銷售擔心賣不出去。但特朗普卻深諳世界頂級富翁的生活理念,將紐約特朗普塔定位為高端房產,實行饑餓營銷,在這種策略下,特朗普塔屢屢跳漲,但難以擋住富人們的購買渴求。而通過在媒體和電視上各種極端言論,攻擊他人,引起關注,則達到“免費廣告”效果。他深信這是得到媒體關注的必然途徑,但是并不會影響人們購買他的產品,反而占據新聞頭條,名聲大噪,生意也興隆。此次大選,也證明了特朗普善于運用這種營銷策略。
其次,特朗普激發選民的情緒反應,是一種非常理性的戰略。語言上,他簡明短快,從不冗長拖沓。個性上放蕩不羈、富有攻擊性、語出驚人、充滿偏見,看似極不理性,簡直是自毀形象,但實質上是特朗普及其政治團隊的策略。此次美國大選,頗為爭議的他,最終捧得了總統桂冠,盡管有諸多偶然和突發因素的支持,但他的情緒戰略仍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他對美國病癥的指控,迎合了美國人民對傳統政治的厭惡;對現有體制,經濟、移民和外交的狂言,激發了部分民眾的憤怒和恐懼,從而使得他的勝利,實質上具有較強的社會基礎;各種攻擊言論,要么沒有實質影響到他的支持率,要么反而為他的出名做出了貢獻。總體來說,特朗普的驚天言論,尤其是及時抓住了美國民眾對于現有體制不滿的日積月累,對于經濟不振的失落,以及對于美國認同危機的威脅感等,這些都激發了選民的恐懼感,而他強悍、霸道的形象,恰恰迎合了失落美國人需要強人的心理。
第三,特朗普激發了全球的不安,尤其是一些美國盟友的焦慮。特朗普出現在美國對外戰略的轉折時期。先前的全球干預主義,為美國積下了種種疾患,也帶來了沉重的國家財政開支。對于帝國的“過度擴張”,美國自身也是遭受到苦果,比如恐怖襲擊陰影一直揮之不去。特朗普對于全球主義、擴張主義的收縮,體現在經濟和安全等多個領域,比如他已宣布美國拋棄TPP,安全上也將實現更多的戰略回收。盡管具體政策尚未出臺,但特朗普的高聲宣告,已讓一些盟國焦慮萬分,忐忑不安。日本首相安倍已迫不及待與特朗普會面,試圖挽回他中意的TPP和加強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存在。這種焦慮狀態,無疑為特朗普的商業計算奠定了基礎,即地區安全事務中,盟友應加大投入,而不能坐享美國的保護。如此看來,特朗普在全球事務上的大動作,盡管尚未出臺,但也足夠產生震懾,相關國家的焦慮已表明主動權的喪失。
最后,特朗普的出其不意、防不勝防是他的真性情。特朗普的個性就是多變、善于算計,追求利益,同時情緒變化多端。所以他的各種言論,時刻對周遭世界產生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心理上的逼迫感。建立在他真性情的基礎上,他明白無誤地清楚自己的個性,同時也善于激發各種情緒反應,將對手置于各種戰略困難之中。這表明了特朗普在情緒戰略運用上有他成熟的邏輯和豐富的實踐。
特朗普如今已是位高權重,所以他的反復無常、變化迅速以及情緒夸張等,對于與他打交道的其他國家領導人來說,都是一個考驗。當然,當置身于成熟的美國政治體系之后,特朗普肯定會越來越變得更像個“正常總統”,但仔細分析他的情緒戰略,未雨綢繆,仍十分必要。
第一,避免陷入他的情緒圈套。特朗普善于折騰和表演,這種有效的情緒激發策略,會激發他的盟友、對手以及其他相關國家的各種反應。而這種反應正是他所期望的。所以中國更多應冷靜觀察,積極預判,而不應過早被他的驚人言論或政策主導,這樣會失去戰略主動性和調整余地。應進一步等待特朗普及其團隊安排的塵埃落定,保持自身戰略定力。
第二,適當給特朗普面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仍需要去整合背后分裂的美國社會主流價值,因為他并非得到美國精英的全力支持。特朗普個人也極為自戀,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尊敬和尊重。基于理性的考慮,在跟特朗普打交道時,不妨更多從外交儀式、問題解決等方面,恰當給予一些合法性支持、讓美國獲得相應的戰略收益。從他的商業邏輯來看,他追求的是互惠的相互報償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