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編者按:11月28日,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光明網理論部聯合主辦的“紛繁復雜世界環境下的中國機遇與中國擔當——銳評2016:中國外交與世界局勢盤點與展望”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徐秀軍參加會議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摘編:
即將過去的2016年,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風起云涌,各種社會思潮暗流涌動。在發達世界,英國公投脫歐,法國遭受恐怖襲擊,歐洲難民危機,美國大選使民粹主義、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相互交織;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地區,西亞北非地緣沖突持續、東亞領海爭端再現、南美部分國家政局不穩,安全、發展與穩定之間的聯動效應更加顯著。總體來看,紛繁復雜的當今世界,可以用經濟分化、政治動蕩、社會極化、政策調整和秩序變革五個關鍵詞加以概括。
經濟分化,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的持續分化。這主要表現為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之間雙速增長態勢更為顯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16年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為1.6%,較2015年下降0.5個百分點;2016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為4.2,較2015年上升0.2個百分點。這說明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差由2015年的1.9個百分點擴大到2016年的2.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內部各國經濟增速的分化態勢依舊明顯。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英國、德國經濟復蘇持續鞏固,但日本經濟難見起色;在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盡管印度、中國仍保持較高經濟增速,但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仍陷在負增長的泥潭中。
政治動蕩,主要是指全球部分國家出現政局動蕩和社會混亂。在二十國集團成員中,過去一年,很多成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治與社會問題。歐盟內部在處理難民問題上出現分裂,英國公投脫歐使歐盟一體化遭受重大打擊;在法國,恐怖主義襲擊引發社會恐慌;在美國,多地爆發示威游行活動,抗議特朗普當選總統;在巴西,總統遭彈劾下臺并由此引發政壇動蕩;在印尼,雅加達市民示威引發暴動;在韓國,呼吁總統下臺的示威游行聲勢浩大,此起彼伏。在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中東等熱點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政治動蕩頻現。
社會極化,主要是指全球性的收入兩極分化加重,不同黨派和社會思潮之間的對立加劇。從全球范圍來看,據有關統計,當前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這一“危險線”。從主要國家來看,財富不平等問題更為突出。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15年美國中產階層人口比例首次低于一半,中產階層擁有的財富比例也由1970年的62%下降至2014年的43%,而高收入者的比重從29%上升至49%。在很多新興國家,兩極分化正呈加劇趨勢。這直接導致不同利益集團、社會團體和黨派及其思潮的對立。英國脫歐以微弱優勢通過公投、美國大選選票相差不大等都反映了社會的對立加劇,很難形成共識。
政策調整,主要是指各國都加大了政策調整的力度和頻率。由于經濟社會問題頻現,各國政府都寄希望于通過政策調整來維持穩定的經濟社會秩序。這本來是應對問題與挑戰的積極行動,但各國在政策調整過程中均以自身利益為重,甚至以鄰為壑,催生了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與此同時,由于主要經濟體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回蕩效應的存在,一國的政策調整往往導致他國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這反過來又使該國不得不采取進一步的政策調整。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各國不得不加大政策調整的力度和頻率。
秩序變革,主要是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仍處于變革進程之中。盡管發達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仍處于主導地位,但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力量對比仍朝著有利于新興經濟體的方向邁進。全球力量對比變化推動了全球治理的動力、權力、責任與義務的深刻調整與變化,全球治理機制的結構、功能和地位也隨之發生變革。在此過程中,一些新的機制不斷建立、發展和完善,一些舊的機制正經歷改革和轉型。這些都將成為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一部分。
(本文根據作者在銳評2016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徐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