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李東橋,國家一級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二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榜首。獲文化部“文華表演大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陜西省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陜西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先后在《千古一帝》《真的?真的》《留下真情》《蔡倫》《太尉楊震》《黃鶴樓》《杜甫》《西京故事》等劇中擔任領銜主演。榮獲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主演一等獎,中國第一屆戲曲“金三角”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西北五省區“太陽杯”民族戲曲邀請賽主演一等獎,第四屆陜西省藝術節最高榮譽獎等獎項。榮獲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授予的“德藝雙馨藝術家”和“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秦腔“十佳青年演員”。2007年被評為陜西省先進工作者。2011年10月,因成功塑造《西京故事》主人公羅天福形象而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22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榜首。2013年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2008年奧運會火炬手。
獲獎論文
一等獎:(11篇)
《易俗社歷史意義的再認識》付瑾,中國藝術研究院《秦腔藝術與陜西人文精神》楊云峰,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從性別視角反思世紀末相關題材作品》李祥林,四川省藝術研究所
《略論李桐軒父子對發展秦腔事業的突出貢獻》曹爽,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探索戲劇二十年》戴靜,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戲曲美學“內生命力”初探》田勝生,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
《西北邊疆秦腔藝術的傳播和發展——秦腔藝術傳入新疆110周年》竇金泉,新疆烏魯木齊市秦劇團
《樂感文化在道德評判中演繹——側評中國戲曲的審美特征》常智奇,陜西省寶對外開放市藝術研究室
《秦腔的文化品格》謝艷春,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戰火中的交流與提高——抗戰期間蒲劇與秦腔的藝術交流》王星榮,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干云直人——從李梅主演(遲開的玫瑰)說起》吳安平、曲丁,陜西省戲曲研究所
二等獎:(15篇)
《市場經濟對戲劇發展的積極作用》鄒榮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
《試論秦腔傳入青海所形成的地域特色與民族個性》曹婭莉,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
《審美主體對戲劇創作的影響與制約》周鎖奇,西安市五一劇團
《秦臉劇目淵流譚》王志直,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戲曲舞臺美術的魅力與探求》劃船,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關于協調電視秦腔制約舞臺秦腔發展的現狀與構想》楊志烈,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從文化流變淺談秦腔文化》冷夢,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秦腔音樂的藝術魅力》許德寶,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論戲曲音樂的改革與創新》劉建洲,寶雞市歌舞蹈團
《淺論傳統戲曲與現代欣賞心理》王玉屏,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前秦腔在中國戲劇史上的定位及其貢獻價值》束文壽,陜西安康復地區文研室
《歷史進程中的秦腔藝術》何桑,陜西省藝術研究院
《振興和普及秦腔有多種形式》王東明、劉國棟,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試論眉戶音樂的發展走向》周福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三等獎:(22篇)
《秦腔的時代精神》高興讓,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
《我在秦腔演唱中的體會》屈七哲,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
《創新求實,促進秦腔藝術發展——孫仁玉戲劇創作的貢獻中得出的啟示》張玉振,西安市臨潼區文化館
《有趣的領域——戲劇“心理時空”初探》何紅星,西安市五一劇團
《淺談工業題材戲劇創作》張民羞,陜西省建筑材料公司
《在斷裂與沖擊中再生》白喜成,陜西寶對外開放市藝術研究院
《現代戲勿淡化戲曲個性》楊通民,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淺談新世紀的戲曲創作如何適應觀眾》董永祥,山西臨汾地區藝校
《從劇團改革看秦腔藝術的發展》張向東,陜西省咸陽市人民劇協和
《簡論秦腔戲文的現狀與前影》屈智臣,陜西咸陽市人民劇團
《傳統戲曲與現代觀眾的審美觀》王瑛,青海省文化藝術研究所
《馬健翎的戲曲藝術風格》馬俊宏,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秦腔的商機與挑戰》楊劍力,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西部大開發與秦腔藝術發展淺議》于建章、陸曉琳,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
《西部大開發中的秦腔藝術發展之臆想》康世進,陜西榆林市藝術創作中心
《對新疆秦腔藝術前景的幾點思考》王瑋,新疆烏魯森齊市秦劇團
《淺談秦腔唱腔音樂的地域特色與民族個性創新設計探索》李永壽,新疆烏魯木齊市秦劇團
《在保持個性多方借鑒中振興秦腔藝術》楊居禮,西安市文化局
《秦腔板胡變革概述》譚建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
《西部大開發與秦腔藝術發展》劉開印,新疆烏魯木齊市秦劇協和
《反思歷史經驗,推進秦腔改革》王朝中,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戲曲藝術家丟掉了什么》馬進強,陜西省榆林市創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