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華大學特聘教授 秦德君
【核心觀點】
智庫建設面臨諸多任務,但首當其要,是要注重智慧資政能力的開發和強化。我國治理現代化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深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特別是2020年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都給智庫建設提出了這樣“新型”的要求
我國新一輪智庫建設方興未艾,智庫建設和智庫資政已成為我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據賓夕法尼亞大學 (TTCSP)《全球智庫報告2015》數據,全球現有智庫6846家,其中美國1835家、中國435家,是世界上擁有智庫數量最多的兩個國家。而中國是世界上智庫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是智庫建設不在于數量,更在于質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功能。智庫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提升“智慧之資”的能力。
“智慧之資”是智庫功能的靈魂
智庫的天然使命是為診斷和解決特定公共問題研發和提供優質的資政產品,為決策特別是重大公共決策提供智力支持。智庫資政兩個層次,一是“知識之資”,提供知識、技術方面的支撐,是智庫的初級形態。如二戰期間羅斯福經常請來很多專家討論問題商量對策,稱為“腦庫”。二是“智慧之資”,即超越“知”層面的“智慧之資”。知識只是決策的基礎和條件,“智慧”才是智庫的靈魂。一加一等于二是“知”,一加一大于二或不等于二才是“智”。對于現代治國理政來說,更需要的是智慧層面的東西。
人類之所以出現智庫并形成對決策咨詢的巨大需求,是因為決策的質量決定決策的收益,決策領域有著決策失誤導致產生相關后果的客觀壓力。人類歷史上各種“智囊”“智庫”“外腦”“思想庫”都由此產生。中國古代曾子說:“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韓愈在《師說》中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天社會公共事務無比繁雜,公共決策領域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壓力,智庫需求大為增加。但真正的智庫不是“知庫”,必
須有在專業分析、特定素養基礎上構成的高超能力。“智慧之資”是智庫功能建設的本位所在,也是智庫的社會價值之本。
既“立地之實”又“得天之道”
智庫建設面臨諸多任務,但首當其要,是要注重智慧資政能力的開發和強化。我國治理現代化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深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特別是2020年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都給智庫建設提出了這樣“新型”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智庫主要有“體制內”與“體制外”兩大類。體制內智庫具有信息便利、資金充裕等條件,但存在行政性模式突出、利益牽涉緊密、“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傾向比較突出等問題。體制外智庫除了存在資金籌措困難、競爭機制相對孱弱等問題外,還存在信息不對稱、對黨政部門實際運作切實把握不足等“盲點”。
無論體制內智庫還是體制外智庫,總體上局限于“知識支撐”層面較多。與“智慧提供”尚有距離。在嚴格意義上,一些智庫甚至還只是專業性的行政機構,尚未真正達到智庫的整體素質和水準。
智庫建設要從“知”的層面推進到“智”的層面,就要立足較高層面“不畏浮云遮望眼”,對特定問題作出精深的界定、洞悉和把握,既“立地之實”,又“得天之道”,研發和提供高質量的資政產品。
我國是有著豐富資政傳統和資源的國家,歷朝歷代“用師”“經略”“策業”層出不窮。智庫建設應從傳統智慧中汲取營養,并注重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為我所用。
應強化三方面的“創新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的智庫研究存在重數量、輕質量問題,有的存在重形式傳播、輕內容創新問題,還有的流于搭臺子、請名人、辦論壇等形式主義的做法。”克服形式主義,改變資政能力不強的局面,尤應通過三方面的創新導向,來推進新型智庫建設的功能和質量:
一要突出內容創新。智庫不能滿足于做“錦上添花”和“政策詮釋”工作,而應實現更多知識基礎上的智慧供給,以更有效地助益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要“風物長宜放眼量”,把建設重點放在資政創新上,放在智慧供給能力的有效提供上。
二要重視功能創新。除了更多注重智慧資政外,功能創新首先要解決好智庫的“功能錯位”問題,擺脫目前功能重復、專業雷同、作用重疊這樣一種局面。要按照定位明晰、特色鮮明這一要求,注重特定功能的培養和開發。其次要解決好如何參照國際經驗,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智庫建設質量規范。
三要加大模式創新。首先在智庫專業結構的營建上,要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工科思維”“技術理性”與“人文科學”的兩元分離的慣性模式,實現兩者有機融合。其次要在智庫的體制構建上,打破機械的體制分割特別是“體制內外”結構分割模式,構建混合型、互補型、多元型智庫體制新模式。
英國經濟學家哈比森指出:資本和自然資源是被動的生產要素。智力資本是積累資本,在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政治并推動國家向前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新型智庫作為新型智力資本,在推進科學決策中有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進智庫建設要多求證大智慧,運用大智慧,使科學決策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