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主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兼任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察哈爾學會、春秋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新疆師范大學及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先后擔任天津聯合化學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出版專著《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版)、《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中文簡體、繁體版,英文、阿拉伯文、德文、韓文、日文、波蘭文、土耳其文、印地文版,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干部教育局向黨員干部推薦第十一批學習書目,2015年中國好書)、《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中英文版)等12部,譯著《大國政治的悲劇》等3部;主編“中國北約研究叢書”(10卷本)、《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政治和社會科學學院年刊》等15個國家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在《歐洲的世界》、《求是》、《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媒體發表時評700余篇,接受BBC、CCTV、新華社等國內外媒體采訪1000余次,參加香格里拉對話會、慕尼黑安全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論壇500余次。
人物經歷
求學經歷
2000年9月~2001年6月 美國耶魯大學福克斯學者(Fox Fellow)
1998年9月~2000年7月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攻讀國際關系專業博士學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攻讀國際政治專業碩士學位
1989年7月~1993年7月 華東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3年1月~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教授
2011年3月~2012年12月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執行院長
2008年4月~ 2011年2月 中國駐歐盟使團外交官(外交部借調)
2001年7月~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任教(2001年7月晉升講師、2005年5月晉升副教授、2010年5月晉升教授)
2005年3月-12月 韓國延世大學國際學大學院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延世大學訪問教授
2004年2月~2004年6月 兼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室副主任
2002年6月~2002年9月 法國外交部“中國社會科學精英學者” 暨巴黎政治科學院訪問學者
1993年9月~1995年7月 在天津聯合化學有限公司動力部工作(環境助理工程師)
教學經歷
2014年2月--- 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政治學與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課講授“國際政治的邏輯”、“中國的大歐洲研究”。
2014年2月--- 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本科生講授“歐洲經濟政治與外交”課程,研究生講授“中歐關系專題研究”、“公共外交專題研究”、“一帶一路專題研究”課程。
2013-2014學年 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生開設并講授“北約研究”課程(系高校首次開設)。
2013-2014學年 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四年級本科生講授“公共外交”課程。
2011-12年9月-12月 給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研究生講授“里約后的歐盟與中歐關系”課程。
2011年9月- 給同濟大學本科生講授“中國與世界”全校公選課。
2010年3月-6月 給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歐洲研究中心
訪問北約總部并拜會北約助理
訪問北約總部并拜會北約助理
研究生講授“中歐關系”課程(英文授課)。
2007年9月-12月 給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生開設“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課程。
2007年9月-12月 給復旦大學外交學第二專業學生開設“美國政治與對外關系”課程。
2006年9月-12月 給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復旦大學學生講授“亞洲的崛起與中美關系”(英文授課,和Lowell Dittmer教授共同授課)。
2005年3月-12月 給韓國延世大學國際大學院研究生講授“中國政府與政治”、“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本科生講授“中國對外關系”、“中國政府與政治”課(英文授課)。
2003年1月-6月 給美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學生講授“中美關系:機遇與挑戰”課(英文授課)。
2002年9月起每學期 給復旦大學全校學生開設并主持“中國與世界”公選課 [《文匯報》(2003年10月20日A.6)曾對本課予以報道“課堂上與世界溝通:復旦名牌選修課‘中國與世界’受歡迎” ;博客:http://chinaandworld.yculblog.com/]
1996年9月~1997年1月 給國際政治系93 級本科生教授“國際貿易”課程
?
學術貢獻
一、率先出版多本、多語種“一帶一路”研究專著和文章,全球巡講“一帶一路”,在國內外引發廣泛反響,率先在高校開設“一帶一路研究”課程;
二、國內開展公共外交研究最早的學者之一,率先在國際頂級刊物發表中國公共外交論文;
三、推動建立中歐學術連線,倡導全球視野下研究中歐關系及大歐洲研究,倡導海洋文明研究,代表作《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引起中歐學界、媒體的廣泛關注,《光明日報》2013年6月18日專門就該書舉辦學術研討會;
四、推動中國北約問題研究,主編“中國北約研究叢書”,率先在高校開設“北約研究”課程;
五、推動中國夢的國際內涵與世界意義研究,率先提出“中國夢也是世界夢”,引發國內外討論;
六、最早開展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理論、系統批判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并倡導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學者之一,相關成果在《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專著《超越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理論的文化解讀》及海外“非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教材發表
七、廣泛參加國內外論壇和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倡導學術自覺與學術自信;
八、深入參與智庫工作,積極為國家獻計獻策,有關建議獲得最高領導人批示。
參加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人民日報》2016年5月20日。[1]
王義桅:“我能為國家做什么” ,《光明日報》2016年6月2日。[2]
《當代經濟》2012年第7期封面人物“國際關系理論家王義桅” 。[3]
?
學術著作
出版專著
(12部)
1.《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商務印書館2016年6月版。
王義桅學術著作
王義桅學術著作(15張)
2.《天命:一個新的領導型國家的誕生》(與程亞文合著),群言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3.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 What China Will Offer the World in Its Rise, New World Press, Feb. 2016.
4.《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
5.《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版。
6.Wang Yiwei, Haishang: Revelations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orizon Media Co., Ltd. 2014
7. 《超越均勢:全球治理與大國合作》,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3月版。
8.《被神話的美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2月版。
9.《超越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理論的文化解讀》,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0.《世界是橢圓的:未來國際秩序展望》,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1. 《世界圍繞美國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2.《戰魂:從歷史透視未來戰爭》,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主編叢書
主編“中國北約研究叢書”10卷本
1. 《轉型的北約與變動的世界》(王義桅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北約是什么——北約重要歷史文獻選編I:冷戰后部分》(王義桅等編譯,25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4月版。
3.《北約是什么——北約重要歷史文獻選編IV:1949-1959》(許海云等編譯,25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6月版;
4.《北約是什么——北約重要歷史文獻選編II:1960-70》(劉得手等編譯,25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4月版;
5. 《北約是什么——北約重要歷史文獻選編III:1971-1991》(李海東等編譯,25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4月版;
6.《轉型中的北約》((美)伊萬·迪內夫·伊萬諾夫著、趙文亮譯,27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3月版;
7. 《北約概覽》(布萊恩·柯林斯著、唐永勝、李志君譯,17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3月版;
8.《挑戰與應戰:新世紀的北約》(許海云編著,23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1月版;
9.《透視新北約:從軍事聯盟走向安全-政治聯盟》(高華著,55萬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10.《北約與恐怖主義》(羅天虹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10月版。譯著
《大國政治的悲劇》(約翰·米爾斯海默著,王義桅、唐小松譯,50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美國和美國的敵人》(伊多·奧倫著、唐小松、王義桅譯,22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編著
《全球視野下的中歐關系》(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4月版)(主編)。
《中美國家利益比較研究》(時事出版社2004年6月版)(與倪世雄共同主編)。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第7~10章(10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版。
?
學術論文
200篇,CSSCI 70篇,SSCI 5篇,發表于中、美、英、法、德、荷、西、意、日、韓、印、印尼、土耳其、智利等國學術期刊,其中英文36篇,法語、德語、意大利語、印尼語與土耳其語各1篇,60余篇被《新華文摘》、《新華月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紅旗文摘》等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