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男,法學碩士、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傳媒政策與法規專業博士生導師,政治與法律學院副院長,媒體法規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1987年、1995年和2003年分別畢業于河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人物簡介
先后在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濮陽分校(1987-1992)、攀枝花學院(1995-2000)和中國傳媒大學(2003-今)從事過教育工作。1998到2000年初,有過短暫的執業律師經歷,2002年8月到12月期間,是丹麥人權研究所(Danish Institute for Human Rights)的訪問學者。
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權和大眾傳播法基本理論。在各類刊物上公開發表過50多篇學術論文;參與過民權公約評注(三聯:2003年10月)等書的翻譯工作和影視法導論(復旦:2005年初)等書的撰寫工作;也是中國人權教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承擔的歐盟主任機動)等多項人權項目的參與者之一。
2003年9月份以來,在中國傳媒大學講授過并且還將繼續講授外國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說話的權利和傳播法基本理論(英文課)等。
主要成果
學術研究:
1. 出版專著一部《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社科文獻出版社,2007年3月。
2. 參與翻譯、編寫的部分著作
(1)《民權公約評注》,三聯書店,2003年10月,譯出5.5萬字
(2)《影視法導論——電影電視節目制作人須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與魏永征教授共同撰寫了導言部分,約2萬字
(3)Access to justice等文章六篇,漢譯英,載《改革司法-中國司法改革的回顧與前瞻》,(中國法治論壇),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約2萬字。
(4)《印度結社法》等七部法規,英譯漢,載《外國非營利組織法譯匯/非營利組織法研究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約7萬字。
3. 發表的部分文章:
(1)《言論出版條款的理解》,載《國際新聞界》,2006年第9期
(2)《大眾傳播與人權教育》,載《學海》,2006年第5期
(3)《美國法律對影視色情暴力內容的規范》,載《現代傳播》,2006年第6期
(4)《互聯網與內容控制》,載《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會聚與學術創新》,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5)《美國廣播管制簡介》,載《中國傳媒經濟》第2輯科學出版社2005年
(6)《表達性行為的憲法保護》,載《中國輿論監督年度報告-03-04》,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7)《網絡隱私法律保護簡論》,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4期
(8)《網絡匿名通訊與表達自由》,載《中國傳媒改革與社會進步》,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9)《網絡誹謗與言論自由——對一起網絡誹謗案的解讀》,載《中國傳媒報告》2004年5期
(10)《論我國隱私權立法與實施的完善》,攀枝花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11)《表達自由:媒體與互聯網—以美國為例》,《國際新聞界》,2007年5月第5期
(12)《論創世紀中的平等思想》,《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4月,第2期
(13)《中國法律對淫穢色情內容的規范》,《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7年1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