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秋,福建人。著名的人文學家、連續四屆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協節會委員會主任。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唐代詩人杜牧有這句詩,道出了許多人相似的體驗。有的版本作“臥看”,躺著看“牽牛織女星”。在這是夏末秋初,人們剛剛從酷暑中走出來,沐浴著一陣陣涼風的時候,瓜果上市了,谷收了,人們心情特別愉快。人們小時候往往有這樣的經歷,躺在或者是坐在天空底下。這時候有大人,或者是同伴,給我們講天上的牛郎織女故事就感到特別的浪漫,特別的美麗,非常富有詩意,一輩子都記得非常清楚。這時就是七夕節來了。
古代先民對星星的崇拜引發各種七夕傳說
七夕節是星節,對星的崇拜,是古代先民就開始的。那時候,夜里沒有燈,夜里一看天上,就是星星和月亮。繁星滿天在眨著眼,皓月當空清輝瀉地,給人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人們對星星、月亮就有一種自然的崇拜的心理,一種敬畏就生出崇拜,敬畏崇拜就產生了許多傳說。在銀河的兩岸,一邊是牽牛星,就是牛郎星,一邊是織女星,為什么這兩星要隔著銀河相望?人們會產生各種想象,傳說、神話就出來了。牽牛和織女之間是什么關系?慢慢就變成了一種情侶的關系、夫妻的關系,就有許多故事出來。
比較早將牛郎織女星跟七夕聯系上的是漢代。中國人對"7"這個數字,賦予它特殊的意義。大家知道"9"是陽性數字中最大的。9月9是重陽。"7"照理說也是奇數,但是中國人對于"7",往往跟陰性聯系起來。太陽叫太陽,月亮叫太陰。中國人很早就觀察到月亮太陰往往是以"7"和"7"的倍數作為一個周期的。潮汐是跟著月亮漲落的,據說從正常中線的位置到它漲到最高的位置是七天。從中線的位置落到最低潮的位置又是七天,這是太陰的周期。
七夕的故事、傳說不同,但愛情主題不變
太陰相對地上的人就是女性,女是陰,婦女有很多周期也是以七和七的倍數作為周期的。7月7日,跟女性的關系非常密切。在漢朝的宮廷里面就過七月七,據說漢武帝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古代有一本《漢武故事》。漢武帝跟一個仙后談戀愛,這個仙后是誰?西王母,她身邊有青鳥。西王母讓青鳥作為信使和他傳信,而且傳愛情的信,西王母通過青鳥跟漢武帝戀愛,據說西王母要來的時候,由青鳥先來報告,西王母跟漢武帝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在宮廷里就過七月七,用紅絲繩把手纏起來,叫連愛,把愛連起來。所以七月七從漢朝開始就突出愛情主題。
到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里很有名的詩句,七月七夕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就是七月七長生殿,夜半無人的時候講悄悄話。講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明皇跟楊貴妃的愛情也是放在七月七夕,海誓山盟,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七夕還是愛情的主題。
從漢朝開始,七夕與天上的牽牛、織女就掛上鉤了。提到牽牛、織女星,《詩經》里就有,但是明確牛郎織女是愛情關系的是漢朝。所以七夕節就變成牛郎織女相會的節日。中國人關于牛郎織女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我剛才一開始就說了,它是關于星辰的傳說。這種星辰的傳說,跟天人之間的愛情關系聯系上了,所以牛郎織女就成天人相戀的愛情關系傳說了。天跟人,天女跟人間,跟人間的什么人相戀呢?不是跟漢武帝相戀,不是跟人間的帝王相戀,是跟人間很貧窮的,很卑微的普通老百姓牛郎相戀.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多種多樣,但是有幾個因素,有幾個人物少不了。第一個人物是牛郎,在不同的傳說里面,牛郎故事不一樣,但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特點是一致的,就是非常忠厚的,很厚道的,很誠實的,也很勤勞的這么一個牛郎。牛郎是農村最普通的勞動者。在傳說故事里面,他有一個哥哥,哥哥討了一個嫂子,沒有分家的時候,兄弟嫂子都在一起過,嫂子不喜歡小叔子,希望獨自占有家產,讓小叔子自己單過,所以老想把牛郎排擠出去。
男耕女織時代牛郎織女故事蘊含著美好的愛情觀
用什么故事表現牛郎的厚道、誠懇,又勤勞?有一個故事是這么說的,嫂子排擠他,讓他去放九頭牛,告訴他回來的時候必須有10頭牛。牛郎就老老實實趕著九頭牛,到了外面也沒地方住,也沒地方遮風避雨的,也沒有吃的,挺可憐的。什么時候才有10頭牛呢?這時候一個老頭告訴他,你到伏牛山里去,山里有一頭老牛病得很厲害,你把它服侍好了,它跟你回家,你不就有10頭牛了嗎?牛郎就聽老頭的話,到山中,果然找到一頭病很重的老牛,一病不起的躺在在那兒。老牛餓了,牛郎首先打了草,三天三夜喂它,老牛吃了三天草,有點力氣了,就告訴牛郎,我的腿受傷了,這個傷別的沒法治,你要采百花的露水來給我洗,這樣我的腿才能好。牛郎厚道、誠實就表現在這里,他真的到山里面,天天一早就去采,采百種花上的露水,天天幫老牛來洗傷口,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老牛病愈了.這個故事表現牛郎誠懇、厚道,他對老牛也這么好,很善良。老牛腿傷治好了,果真就跟著牛郎和另外九頭牛一起回家了。
回家以后,老牛就教給牛郎許多辦法,做他的顧問,教他怎么怎么樣做。這里有兩個人物了,一個是牛郎,一個是老牛。第三個人物是不可少的,就是天上的織女。織女是天帝的小女兒,有的說是第七個女兒,有的說是第三個女兒,反正是天帝的一個女兒。老牛實際上是從天上下凡在人間,他看牛郎這個人忠厚、老實,就教牛郎,七月七這一天,天上的仙女會在哪個湖上洗澡,你可以去追求穿綠色衣服的織女。聽了老牛的教導,牛郎就去追織女,天上的仙女。仙女果然也看中了牛郎的忠厚、老實、勤勞,就跟著牛郎,做牛郎的妻子。兩個人結合了,一個天上仙女,一個人間牛郎,人間天上,結成姻緣,恩愛夫妻,男耕女織,就是典型的自然經濟下一個美滿的小家庭.織女替牛郎生了一男一女,四口之家,男耕女織,雖然生活比較貧困,但是非常溫馨,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使一家人生活得挺好。織女很靈巧,光靠牛郎的耕種不足以養活一家四口,織女會織布,又從天上帶來蠶,教給附近的人養蠶織絲綢。織女心靈手巧,織得特別好,可以織出云錦天衣,五彩的布,加上從天上帶來的蠶絲,織得就更好了。這一家過得非常美滿。這是典型的自然經濟時代男耕女織的美滿生活。故事下半段,天帝發現自己的女兒嫁給人間的牛郎了,那么一個貧困的牛郎,天帝就發怒了,派天兵天將要把織女抓回天上去。怎么辦?牛郎沒有辦法,這時候老牛已經年紀很大了,告訴牛郎,我很快要死了,我死了以后,如果天兵天將把織女抓回天上你怎么辦?你把我的牛皮剝下來,你披上我的牛皮,有的傳說是用我的牛皮做成鞋,你穿在腳上,就可以上天追織女了。果然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果然這個時候老牛已經死了,牛郎就把牛皮披在自己身上,挑了一個擔子,前面一個男孩,后面一個女孩,金哥、玉姐,披著牛皮就上天去追織女,眼看要追上織女的時候,王母娘娘從頭上撥一根金簪,在天上一劃,她這一劃,天上出現了銀河,波濤滾滾,一條大河,難住了牛郎,織女已經在河東了,牛郎還在河西,一條大河橫亙在中間把他們隔開了。
后來據說天帝,有的說是王母娘娘,看這一對夫妻挺可憐的,就發了善心,讓他們一年的七夕能夠見一次面。七夕隔著銀河怎么見面呢?沒有橋怎么相會?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傳說牛郎織女的愛情不僅使王母娘娘有側隱之心,讓他們七夕相見,而且感動了喜鵲。喜鵲很有自我犧牲精神,七夕都飛來銀河兩岸,首尾相接,用自己的身體搭成一座橋,就叫鵲橋。讓牛郎織女踏著自己的身體在鵲橋上相會,這就成了鵲橋會。牛郎織女也成了鵲橋上的神仙鵲橋仙。據說七夕那天晚上,你在天空看不到鳥了,到哪兒去了?都到銀河上搭鵲橋了。到了第二天大家發現,滿天飛的喜鵲,頭毛都禿了,羽翼都掉了好多,就是它有自我犧牲精神,用自己的身體做橋,讓牛郎織女踩著自己的身體過去相會。不惜犧牲自己的羽翼,自己的容貌,成就天上人間美好的姻緣。這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非常和諧的一種關系。
牛郎織女兩座星,隔著銀河,七夕相會,形成一種非常美好的佳期。古代還把他們的相會叫星期。因為牛郎織女都是星,星期相會,所以叫星期。七夕節也叫做星期。這么一個美好的故事,很有詩意,很浪漫。起源,照理說最早是人類對星的好奇,然后產生星的傳說,跟人間故事相聯系,就成了七夕這么一個美好的節日。
評析古今詩歌中七夕的主題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也是很有詩意的。我們古代的詩歌,寫傳統節日的很多,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是過年,現在叫春節。有人統計過,古代詩歌里面寫七夕的詩歌超過寫過年的詩歌。牛郎織女七夕相會,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美好的傳說,引發了詩人的詩情,寫了很多美好的詩歌。
這種美好的詩歌中,最有名的叫《鵲橋仙》,古代的詩七律、七絕,詞都有詞牌。詞牌最早往往跟它的內容是有關系的,后來就成了單獨的詞牌,不一定跟原始的內容相關聯了。《鵲橋仙》這個詞牌最早就是從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開始的,后來就脫離開這個故事的起源,就變成一個單獨的詞牌了。鵲橋仙的詞牌里,很多都是寫牛郎織女的。其中寫的最好的,影響最大的就是北宋時秦觀的《鵲橋仙》。甚至連毛澤東還提到《鵲橋仙》,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給李淑一有一封信,里面說我這個蝶戀花是寫游仙的,是游仙詩,當然這個游仙是詩人自己不出現的,寫嫦娥、吳剛什么的,這個在古代詩詞是不多的,但是鵲橋仙中有,寫七夕的詞中有,就是指鵲橋仙。
鵲橋仙它好在哪里?秦觀的《鵲橋仙》我覺得寫出了牛郎織女這一對情侶的一些特點,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的一種先進的愛情觀。這首詞很好,我可以講一下。開頭兩句,"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纖云就是天上的云彩非常豐富,纖美。弄巧,表面上寫云彩非常巧,美麗多姿,把環境寫得非常美。實際上這句詩點出一個巧,纖云弄巧,纖云這個巧是跟巧女、巧仙,是跟織女的巧相聯系的。織女的手非常巧,可以織出云錦天衣,實際上暗暗地寫出織女的巧。飛星傳恨。飛星就是天上的流星,劃過天空,飛馳而過,飛星馳過去,干什么?是不是在替牛郎織女傳達愛情?像王母娘娘的青鳥一樣作為愛情的信使?是不是星馳打前站去報告牛郎,報告織女,可以相會了呢?
第三句,"銀漢迢迢暗渡"。流星飛報,牛郎織女已經在渡銀漢了,銀漢就是銀河,銀漢迢迢已經暗暗渡過來了,要相會了。銀漢,在地上叫河,河之精,在天上叫漢。這時候兩個主人公出來了,牛郎織女銀漢迢迢暗渡了。在暗渡之前,前面就有纖云弄巧,云彩做陪襯,飛星傳恨,星作報馬,流星報馬.然后兩個主角出來了。出來以后,"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時候夏末秋初,秋天涼快的風,就是金風,酷暑方收,金風陣陣,金風玉露,這時候早晚比較涼了,有露水了,這個露晶瑩剔透,在金風玉露的時候,牛郎織女一相逢,雖然一年到這個時候才一相逢,但是這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年就相逢一次,勝過人間的無數次。在這么美好的環境中,在金風玉露中一相逢,勝卻人間無數。這是上闕。主人公出來了,相見了,美好的相會。
下闕,頭兩句,具體的寫相會怎么美好。柔情似水,相會的時候柔情像水一樣。佳期如夢,兩個人相會的佳期,就像夢中一樣,夢幻中間,蒙蒙朧朧,那么美好,如夢如幻.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剛才相會這么美好,怎么忍心看著鵲橋各自回去呢?就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么美好的佳期,怎么忍心再沿著鵲橋再各自回去再分居于河東、河西呢?這是達到了高潮,佳期達到了高潮。眼看又該分手了,這時候有兩句非常經典的詩:相見時難別亦難,自古多情傷離別.但是這個時候詞一轉,化腐朽為神奇,化古為新,不是沉浸在離別的悲傷中,而是有兩句名詩: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個人的感情若是天長地久的,又豈必朝朝暮暮相廝守呢?關鍵是這種情,情長,兩情久長,天長地久,不在于朝朝暮暮。
這就突出了牛郎織女情感世界的可貴,反映了我們古代的一種,在當時是很超前的,在現在也是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這樣一個觀念。愛情,最初是人類的性愛,性愛是基于人類異性之間的差異和吸引,從而產生一種感情。人類社會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就創造了文明的人,人類在創造文化時,也就創造了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有精神的人,他就超越一般動物的那種性愛。人類的精神被升華了,升華成一種心靈的碰撞,靈魂的契合,心靈碰撞了,撞擊出來一種火花,升華成一種很美麗的精神現象。這種現象超越了一般的性愛,升華成愛情。在人類社會中,把愛情作為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很神圣的感情,很圣潔的感情。一個人人格的高低,往往可以從愛情中間,從情愛中間表現出他的品質來,所以你看中外古今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往往都是通過愛情的故事,愛情中間的生活來表現一個人物,表現人物的性格、品格,性格的優劣,品格的高低。
七夕節傳統內涵價值取向,是一種高尚的人格追求
我們看古今中外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寫了很多愛情,把人物性格展現出來。我們中國的《紅樓夢》,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通過他們的愛情關系,把他們的性格、形象充分表現出來。所以愛情是人靈魂的窗戶,從愛情這個視角,可以透視一個人的靈魂,俄羅斯有一些著名的評論家,他專門寫戀愛中的俄羅斯人,從戀愛中看俄羅斯人的性格,不僅俄羅斯,中國也是這樣的,在戀愛中間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性格、個性、形象、品質。一個人如果品格很高尚,很善良,相應的會表現在他的愛情中間。所以對于高尚愛情的追求和表現,實際上已成為人類的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精神追求。純潔的愛情,高尚的愛情是可以穿越時空的,海誓山盟,企望超越時間和地點的局限,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牛郎織女這樣久長的愛情,超過那種低俗的,或者光是考慮物質,考慮欲望的那種愛情。從古到今,有一些兩性關系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上,或者是一種單純的性欲望,或者是一種物質的欲望,通過愛情來求得物質上的滿足,錢財的滿足。牛郎織女的愛情,它不是這樣的,如果織女是追求錢財,她不會愛上牛郎。織女她是天上的,她的地位很高,她如要追求權位,找一個有權的高官,她也看不上牛郎。織女為什么會下嫁給牛郎?她是把人的品質放在第一位,看中牛郎這種忠厚、誠懇、勤勞,所以她寧可拋棄天庭的優越生活,下嫁人間,跟著牛郎過茅草房的生活,而且要反抗天帝的命令,主動去追求這種很樸實的、平民的生活。牛郎對自己的妻子,對織女又是一心一意的,誠心誠意的呵護著她,這樣一種理想,是主張當事人自己做主,反對封建勢力的干涉。而戀愛的標準,婚姻的價值取向,又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不追求權勢和金錢,而是追求人品,人品的高尚,這都是很先進的愛情觀。在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里,不管是詩歌里,小說里,還是戲劇里,都是批判嫌貧愛富,反對那種對方地位高,有錢就嫁給他,在中國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是批判嫌貧愛富的,都是追求人格、品行的完善。
牛郎織女的這種愛情觀,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古代的優良的傳統。優良的愛情觀的傳統。這種精神,這種愛情觀,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么能夠2000多年盛傳不衰,七夕節這么2000多年都能夠延續下來,雖然中間經過排斥,甚至批判,但是仍然盛傳下來。白居易有一句詩非常好,叫"銀漢秋期萬古同"。銀漢就是銀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會,就是七夕。萬古同,萬古,不僅是現在2000年,以后還要傳下去,萬古都會相同,而且相信萬古都會傳下去的。因為這種愛情觀、愛情理想是健康的、積極的,符合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是可以融入以后的時代的,跟以后時代的愛情觀可以相融相通的。這樣一個節日,以牛郎織女做自己的形象代表,所以我們說牛郎織女是我們東方的愛神。
把七夕作為中國情侶節不吉利嗎?
也有人說,牛郎織女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見一次,把七夕作為中國情侶節不吉利。現在許多人愛過西方的情人節,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么你可以去查查,2月14號,西方的情人節吉利嗎?西方的情人節叫圣瓦倫丁節。瓦倫丁是一個牧師,由他在2月14號這一天做的事變成了一個節日。他做了什么事?2月14號他被處死,更是悲劇了。關于瓦倫丁有多種傳說,主要兩種:一種說他反對不準結婚的暴政,為基督徒結婚主持婚禮儀式,結果被當時的國王處死,有說是被吊死的;另一傳說,在2月14號瓦倫丁被處死之前,他寫了一封信給監獄長的女兒表白自己的愛情。所以這一天2月14號,瓦倫丁被處死表白愛情這一天成為西方的情人節。要說悲劇,不吉利,那不是更悲劇嗎?問題不在這里。一種神圣或者崇高的感情,往往通過一定的犧牲才顯現出來。瓦倫丁就是因為自己的犧牲,顯示了他的愛情,所以被定為情人節。
相比之下,牛郎織女那還要好得多,牛郎織女它懸了一個佳期在那兒,懸了一個理想在那兒,懸了一個盼頭在那兒,每年七夕可以相會,七夕相會成了一個非常美好的日子,這個理想永遠鼓舞著世間的男女來追求向往著美好的愛情。這個對七夕的歌頌,不止秦觀的詩,秦觀的老師,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也寫過,蘇東坡的詞里面有兩句也寫七夕相會的。他說"相逢雖草草",就是牛郎織女相逢的時間雖然很短促,"長共天難老"。后來毛澤東說人生易老天難老,天難老就是從蘇東坡這里來的,蘇東坡寫的《菩薩蠻》,長共天難老,它跟天一樣難老,永葆青春。所以"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就是牛郎織女不羨慕人間,人間一天像一年,度日如年,人間日似年。 "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牛郎織女之愛,它的精神價值,它的價值觀,它的愛情崇高,達到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比那些人間的朝朝暮暮還要更可貴。這樣愛情觀的七夕節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情侶節。在2003年,我有機會向中央有關領導當面建議,我們何必熱衷于西方的情人節呢?我們七夕是我們自己2000多年的情人節。領導當時就表示贊許,而且說最好不叫情人節,因為我們中國人對情人有一種不太好的看法,是不是可以叫情侶節。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后來寫文章,都是提倡中華情侶節,七夕是中華情侶節。
從豐富多彩的活動看七夕節的內涵
許多地方,在七夕的時候,都開展情侶節的活動,有的地方叫愛情節,意思也差不多。根據我們的理念,情侶它不僅是未婚的男女,情侶覆蓋面很廣,覆蓋到各個年齡段,因為愛情結合在一起的都是情侶。牛郎織女他本身就是已婚的夫妻,他還有一男一女,叫金哥、玉女。石家莊中華情侶節開展好幾屆了,內容之一就是給金婚的代表,銀婚的代表頒獎,它不僅是給年輕男女、未婚男女頒獎,而且給金婚的、銀婚的情侶代表頒獎,這符合我們中華情侶節的傳統和內涵。
有許多地方,情侶節搞得非常熱鬧,既有傳統內容,又有現時代的色彩。我們有一些地方,包括臺灣有一些地方,自己這個城市如果有一座很現成的橋,在七夕節前一天,就把這座橋裝點成鵲橋,讓青年男女走鵲橋,老年夫妻也可以相攜走鵲橋,這樣來過七夕節。我記得前幾年有一次香港的鳳凰臺請我做七夕節的節目,我說今天晚上福建的武夷山有770對情侶踏上鵲橋,我覺得在武夷山那個地方770對已經很多了。第二天我一看信息,不是770對,是7700對,這么大規模,上海開著專機飛去。這說明我們七夕傳統沒有斷。而且也適合當代人的需要。在武夷山那么一個山里面,交通不算發達的地方,七夕有這么多的人,7700對情侶踏上鵲橋,這說明我們傳統節日在群眾中有深厚基礎。我們現在有很多地方開展七夕節活動,都挖掘本地的資源,跟七夕節有關的資源,比如說河北邢臺有天河山,天河山有一些牛郎織女的傳說,它把這個發掘出來,在天河山開展七夕活動。沂蒙山區也有一些,什么牛郎屋,織女湖,它也開展活動,挖掘本地的資源。我的家鄉福州有棵一千多年的大榕樹,情侶們寫了盟誓祈愿卡掛在樹上.湖北的孝感,是董永的故鄉,董永跟七仙女也是天上人間,跟牛郎織女是姐妹篇,也可以開展。有的地方舉辦情歌演唱會,有的地方上演直接寫牛郎織女的《天河配》.把七夕作為中華情侶節來開展活動的,南北東西各個方面都在進行。
我特別希望我們能夠繼承傳統,有所創新,要創造適合現代人的社會交往,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七夕情侶節。我剛才講了七夕的主題,從古到今的主題,實際上是情侶節。七夕的內容很豐富,除了愛情之外,跟這個相關的很突出的是乞巧,這也是跟織女相關聯的。織女是天上的仙女,心靈手巧,她會織布,所以叫織女嘛,她會養蠶,織絲綢,是這么一個心靈手巧的人。七夕特別受到女性的青睞,女性的節日,女性特別熱衷于七夕,她去祈求天上的織女給自己心靈手巧,希望自己也能夠像織女那么心靈手巧,對于女性,自然經濟,古代社會的女性,她的巧,首先很重要表現在會做女工,古代叫女紅,會做針線活,會繡花,會織錦,這是女子手巧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會替丈夫繡衣服,會替將來的子女繡鞋面。過去古代講四德,四德之一就是女紅。乞巧成了七夕節的一種祈求。有各種各樣的乞巧方式,有的就穿針,有穿一孔的針,穿兩孔的針,有的有穿七孔的針,看誰穿得好,穿的快,穿的準,這是比巧。有的還要預測自己是不是得到巧了,如在杯子里裝水,把針浮在水面上,看月光底下針的影子呈什么形狀,就來卜算一下是不是得巧了。因為七夕的時候,瓜果上市了,有的用新鮮的瓜果,放在盤子里,放在露天,如果第二天早上,上面有蜘蛛網,蜘蛛光顧你這個果了,蜘蛛又是受天意的影響,那么你就得巧了。有各種各樣乞巧的儀式。過去自然經濟,特別是在農村,特別是姑娘們,很流行七夕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豆棚瓜架底下,偷偷地聽天上織女跟牛郎的竊竊私語,如果聽到,那么我終身的姻緣,自己的愛情也會很美好的。這都是很具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一種祈巧,祈婚姻美滿,祈福的活動,這些活動,我覺得比較適合在農村傳承。對于城市的環境,城市的那些白領,好象就沒有這種條件,你叫她去穿針引線,叫她去繡什么,好像在生活節奏很快的今天,就很難有那種余閑,也沒有那種環境。乞巧的許多活動不一定適合今天的生活,而七夕節的主題,愛情主題,那是可以千秋萬代傳下去的,因為愛情是人類永恒的題目。只要有人類就有愛情。銀漢秋期萬古傳,七夕這個主題可以萬古傳下去。
我們在七夕節的時候,要把古代傳下來的2000多年七夕這么美好的節日發揚光大。發揚我們傳統的、進步的愛情觀、戀愛觀,能夠對當今社會上有一些不良的愛情觀,不良的婚姻現象,起到矯治的作用。這個節日,應該是很有意義的。我就講這些。謝謝。
原標題 [人文學家李漢秋談中國傳統節日--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