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李漢秋:中華傳統節日皆以人倫為靈魂

2016-10-10 14:46 來源:光明網  我有話說
2016-10-10 14:46:32來源:光明網作者:責任編輯:趙偉露

李漢秋:中華傳統節日皆以人倫為靈魂

李漢秋

  節日不同于一般休假日,節日是有特定內涵的公共文化時空,它可以放假,也可以不放假。休假日(如周六、周日、帶薪休假等)沒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大多不是節日。所以,休閑旅游之類不是節日的要義,節日的要義在其特定的文化內涵。節日應回歸節日本職。不應讓立志未堅的節日時空都被引誘到旅游車上去過“黃金周”,節日有自己神圣的人倫使命。而旅游更有自己廣闊的天地,例如帶薪休假、雙休日等。節日也包含旅游,那最好是節日主題覆蓋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增進人倫情義的親子游、“合家歡”游等等。

  中華節日是活態的中華文化。那么,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色呢?

  在文化系統中,倫理道德是對社會生活秩序和個體生命秩序的深層設計。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倫理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優長。斯賓格勒把道德靈魂當作中國文化的基本象征符號。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人倫關系,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情感信念來處理的關系。重視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著名文化學家柳詒徵說過:“西方立國在宗教,東方立國在人倫。”(1924年《中國文化西被之商榷》)。“立國”云云姑不遑論,我這里只取他道出了中國的特點。 中國是無“國教”,而有“國德”,即:沒有國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國人普遍崇尚的倫理道德。我們以倫理道德作精神家園,我們的精神家園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倫。天倫之樂,這是華人的“福”,華人的天堂。

  家庭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但它至今仍是華人社會的基本細胞,在很長時期內并不消失其重要性。我們現在要建設的人倫關系,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雙向互惠互動的倫理關系。現代應優先建設的三大人倫關系是: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師生關系。相對應倡導親慈子孝、夫妻恩愛、師生情義。

  年前見一對中年博士夫婦冬至燒紙錢,我輕問:今夕何夕?虔誠回答:冬至,天冷了,給爸爸媽媽送點寒衣。他的話音很沉穩,仿佛自言自語只向自己的心訴說,但傳到我耳里卻很震撼,一股熱流涌上心頭,不由得眼淚奪眶而出。佇足沉思良久,再不愿也不敢目之以“迷信”,而是為他們感念先人的真情所深深打動。亡親的冷暖還縈記心間,這是孝心的延展,是人倫至情。可見我們的骨髓里都還存留著中國人的人倫情結,雖經百年的風雨剝蝕,濃情已不如前輩,但“根”還沒有枯萎,心還沒有泯滅,只要有適當的氣候,還可以發芽、開花。我絕非提倡燒紙錢這種方式,而是呼喚創造出接替它來表達孝思的方式。我們這一兩代人肩負賡續根脈的責任,喚醒人倫情愫基因,不要讓中華文化的根脈斷在我們手里。

  有許多精神性的因素,相沿成習,假托“非唯物主義”甚或“非科學”的方式來表達,我們要體察其合理的內核,運用現代科技創造新方式新手段新載體, 不要簡單化地以為“迷信”,就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潑掉。

  親慈子孝是人類最自然、最內在的愛。是植根于人類天性的德行和情感。這種血統之所系、生命之所出的孝,不是封建社會和封建家庭的特產,這是基于人性的自然感情。是人都經歷過這種原發性的內心體驗,它蘊蓄著巨大的心理能量、情感能量、精神能量。認真培育感知父母之愛和愛父母之心,其意義絕不限于家庭。孔子說:“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禮記·祭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以家庭和血緣為主導的“親親”擴及“仁民”,再擴及愛物、“民胞物與”(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已把人類的愛心和德行由本義屬于家庭的親子之愛,推廣到對所有的人、乃至天地間所有的物的更為廣泛普遍的愛,把人倫的觀念貫徹到天地萬物之中。從愛親走向愛眾,從家庭走向社會、走向自然。

  家庭是培育愛心和德性的全天候學校,受益的卻不僅是家庭,而是全社會,是為社會培養一個合格的人。

  中華傳統節日就是培育人倫道德的沃土,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

  “我們的節日”都以人倫為靈魂

  與西方不同,中華民族的人倫親情是全天候的。人倫情感是傳統節日的靈魂。我們的傳統節日無不灌注著濃濃的人倫情義,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

  中華傳統節日一般是:因天時地氣而立,孕人倫精神而豐。

  中華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和諧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成的,是連通自然節律與人生節律的“節點”。而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注入人倫精神,使其成為年節的靈魂。譬如:

李漢秋:中華傳統節日皆以人倫為靈魂

  中華年(春節)

  在辭舊迎新的年俗文化中,人倫情義是精髓。過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功利境界回到天倫境界。

  許多人覺得現在的年味淡了,這有歷史的原因,也有下述現代的原因。市場經濟、現代化是社會進化的大趨勢,這期間,如何避免過分功利化,是個大課題。過分地以功利為指歸、以功利為算籌,就會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就會削弱人倫情義,甚至阻礙人的全面發展。你瞧,壓歲錢本意是表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精神元素重于物質元素,文化價值重于經濟價值,現在有些人卻只看錢數不看人情。在此情況下更有必要經營好中華年,過好年可以成為療治現代社會病的一劑良方。

  “每逢佳節倍思親”,貫串過年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義。祭拜祖先、夫妻恩愛、親慈子孝,安享天倫之樂。敦睦情懷、慈愛心腸擴及敦親睦鄰、友朋溫馨、人際和諧。這在中國人的幸福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就是“福”。西方的“圣誕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國賜給壓歲錢的是長輩,不需要化妝成天使。我們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營造的天倫之樂、和諧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團圓飯只是吃吃喝喝,壓歲錢只知道錢數,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發賀卡只是文字游戲,一切年俗只是古舊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實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諦。

  2012年我給中央電視臺文明之旅做中華年節目,就推薦孟子后裔的一家如何以“壓歲禮”代替壓歲錢、三代人過年如何享天倫之樂。第二代的兒媳這樣寫道:過年子女們最珍視的是老人給準備的壓歲禮物。老兩口把對每個子女一年來的工作生活以及對父母的孝行,和對來年的希望,寫在彩色紙上(常常以詩形式),然后裝進婆婆精心制作的各種樣式的“壓歲禮包”里面,這珍貴的禮物是在新年鐘聲響過,我們向老人拜年時,老人送給我們的壓歲禮,小孩子們也每人一個(里面有時還有婆婆縫制的屬相)。這壓歲禮既體現兩位老人的生活情趣,又體現出老人對子女的牽掛,同時也成為他們與兒女交流的又一種方式。以前的禮包里面裝的就是壓歲錢,不論里面裝多少錢,大家都沒什么感覺,直到老人將壓歲錢改成壓歲禮后,我們才意識到這種壓歲禮對我們來說是無價之寶。過年的幾天,老人還要跟兒孫們玩游戲:猜謎、套圈、抽獎等。在整個過年期間,全家人都非常高興——一方面,老人設計各種娛樂活動讓兒女們開心,緩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另一方面,兒女們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老人高興(比如:給老人講笑話、游藝活動中故意做點滑稽動作等逗老人開心),全家人是其樂融融。每年過年從忙忙碌碌的準備,到年后持續很久的回味,整個的過程老人很享受,子女們也很享受。很多有趣的情節能讓老人和家人回味一年。

  中華年,最容易喚起對親人、對家庭、對友人、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充盈著親情情結、敬祖意識、尋根心理、報本觀念。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它是社會和諧的促進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劑,是人倫情義的強化劑。

  回家過年就是人倫感情。近年過年,人們更加注重重溫家庭與人倫親情,以及友情、鄉情、愛情……更加看重團圓、團聚、團結。2012年的春晚就突出了“回家過大年”的主題,現場的年輕觀眾給父母鞠躬拜年,令老人們感受到一種溫馨;淳樸的農民朱之文唱的《我要回家》,引起廣泛共鳴,成為蕩漾于中華大地的主旋律。

  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是在世人的團圓,而且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不遠千里沖風冒雪趕回來,不是單純吃餃子,而是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趕回來參加闔家團圓的盛典,實現闔家團圓的愿景。這是一種心愿,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心愿、責任與義務,常常還攜帶著一件件不遠千里帶回家的禮物,不論貴賤,都承載著人倫的溫情。請看:

  貴州的一位農民工,為節省200元路費,自己騎摩托車,風餐露宿,懷揣一支琴帶回家給兒子,這支琴就花了他700多元,只要兒子高興,他這個父親就得到最大的安慰。一個做兒子的大學生,為當清潔工的母親挑選了一對護耳帶回家,只要媽媽耳朵不受凍,做兒子的心里就好受一些。這位父親、這位兒子代表的是所有風雪歸來人,他們帶回的何止是一份禮物,他們帶回的是親情、是溫暖。這就是中國人的感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家,這就是中國人的過年。

  清明節

  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這是人類永恒的疑問,這是潛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問。當站在親人墓前時,這問題就油然浮現。因而清明節就試圖來處理生與死的聯系、連接、溝通,接觸到對人的終極關懷,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識的中華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核心內涵和情感本體是緬懷先人、已逝的親人。其感情本質就是人倫情義。

  一些西方人的觀念,生命是上帝賜給的;中國人的觀念,“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娘生父母養的,是祖宗傳賜的。華人的基于天地人一體(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形成的對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結”(祖宗崇拜),構成“天地國親師”的感念牌位,過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不僅傳衍生命(物質生命,人的再生產),而且傳承祖德家風(精神生命),以“祖先有靈”的非科學方式,表達感恩祖先的合理內核。

  “祖宗基業不可丟”,否則“愧對列祖列宗”;做得好,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祖國”是祖宗所在的國家,家國一體,祖宗情結是華人愛族、愛國的深層精神元素,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內在黏合劑。

  中華民族的親情情結、敬祖意識、感恩心理,在清明節可以得到充分發揚。西方一些人感恩上帝,中國人感恩首先感恩父母、祖宗,這就是人倫情結。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

  七夕節、中華情侶節

  我們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綜合性的、多義性的,未設單項主題的專節。而現代社會分工很細,需要有表達單項人倫感情的節日,于是西方的此類節日便乘虛而入。西方情人節,美國母親節、父親節,頗有風靡之勢。但異質文化的人倫節日難于承擔傳承中華人倫傳統的重任;而且長此以往,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必將受損,年輕人的節日記憶將被“西化”。當此之時,我們守土有責,責無旁貸,必須振臂高呼,力挽狂瀾。

李漢秋:中華傳統節日皆以人倫為靈魂

  處在第一線與洋節旗鼓相對的中華情侶節、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亟需大力扶持以期確立。

  七夕節的乞巧等節俗已難吸引現代青年,愛情主題日益突出。青年人很需要表達愛情的節日,于是被二月份的西方情人節所吸引。其實,中華民族早有自己的情侶節。十年前2003年3月,我就當面向思想文化界的領導同志建議以七夕為中國情人節,領導在首肯的同時指出,最好叫“情侶節”,所以其后我都提倡以七夕為中華情侶節。

  愛情是永恒的題目,情侶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倫關系之一。以牛郎織女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侶節,不是單屬未婚情侶,而是涵蓋各個年齡段的夫妻情侶。七夕愛情觀強調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從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權勢財富,贊揚的是忠誠堅貞而非輕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時情欲,贊賞的是勤勞持家而非好逸浮華。古漢語單音節詞多,但在夫妻關系上,偏要用雙音節的“恩愛”,強調“一日夫妻百日恩”,要有感恩報恩的心態;偏要用雙音節的“情義”,強調有情有義。這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婚戀觀,這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一種表現,而且與時代精神相融通,是現代人應當繼承發揚的,是有利于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抵拒不良風氣影響的。我們應當從傳統七夕節所固有的文化蘊含中,提升出積極健康的愛情觀,作為中華情侶節的精神,并創造出適合今日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的節慶方式,把傳統和時尚融通起來,年復一年地發展出為廣大群眾所喜歡的七夕中華情侶節。

  重陽節、中華父親節

  聯合國也并不主張把強勢文化的節日指定為“世界”的節日。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第20號決議提出,建議各成員國政府自己確定一個日子為自己國家的“老人節”,從而各國有各具自己文化特色的老人節。1989年,我國政府決定以本來就蘊含敬老內涵的傳統節日——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作為中國敬老節(老人節),這是第一層疊加。我國繼而又制定了相關法律:2012年12月新修訂的、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二條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第十八條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一條條一句句都在呼喚孝親敬老。

  現在節日已經很多,疊加是種好方式,前述七夕節可疊加上中華情侶節,重陽節已立法疊加上中國老年節。這是傳統節日與時俱進的發展規律,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傳統節日本身發展的需要。

  中央七部委《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指出:重陽節應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敬老”之外又加上“孝親”。確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首先要“孝親”,從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孝親做起,才能真正落實。重陽節疊加上“中華父親節”,可促進每人每家的父教子孝。

  我們一般都不會把母親的生日與父親的生日強合并在一起過,同樣,中華母親節也無需與中華父親節合在一起。

  中華母親節亟須大力推廣

  母親節是最重要的人倫大節。五月第二個基督教禮拜天的美國母親節,是美國文化的產物,并非“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有七十七個國家設立了自己的母親節。并無國際組織或國內黨政機構宣布美國母親節是“國際母親節”,把國人引入誤區的是媒體誤導、日歷誤標、商家誤炒,切望改正。

  2004年我在全國政協會上提案創設以孟母為形象代表的中華母親節。2006年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成立,翌年起七年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已有三百多人次提此議案、提案。2011年4月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與中國網、新浪網聯合民調結果:80.9%的人贊成過中華母親節(見《中國青年報》2011年4月26日第7版)。2013年5月中國網網上投票,支持中華母親節的高達98%以上。

  2013年春,為讓中央了解上述實情,80多位部長、將軍、院士、知名學者聯名上書陳情,2013年8月上旬,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提出《關于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建議》。

  華人的人倫情結呼喚著自己的中華母親節。

  中華教師節應在孔子誕辰日

  現在在農村常立的牌位已由傳統的“天地君親師”更新為“天地國親師”,其中“親”和“師”都是具體的人倫關系。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足見師生一倫的重要。這一倫也代表著家庭之外社會上的人際關系原則。

李漢秋:中華傳統節日皆以人倫為靈魂

  孔子被后世公認為“萬世師表”,以孔子為教師節的形象代表源遠流長。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據《清史稿》記載,已定孔誕為全民性的節日。1939年民國政府相沿確定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后來換算為陽歷是9月28日),至今在中國的臺灣、香港以及馬來西亞、美國的加州等都以孔誕為教師節。

  作為“萬世師表”,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極其寶貴豐富的教育思想,并身體力行,至今還不失其積極意義。現在的教師節,多是學生為老師慶祝節日,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尊師品行。這應該是教師節的一個方面,可教師節還應具有另一層也許更為重要的內涵。教師節首先是教師自己的節日,通過節日可以使教師進一步培養為人師表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感榮譽感。以孔子為形象代表顯然有利于豐富教師節的文化內涵。

  2013年9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對教師法等四部法律相關條款進行修訂。意見稿中擬規定,每年9月28日為教師節。我們期盼著一個更合適的中華教師節的到來。(李漢秋)

[責任編輯:趙偉露]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