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秦宣: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的幾個問題

2016-10-09 14: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有話說
2016-10-09 14:57:0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責任編輯:張鑫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今年9月28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貫徹落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前提。為此,《高校理論戰線》特約記者鄭麗平就學習研究這一理論體系過程中大家關注的一些重點問題,訪問了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宣教授。

  一、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

  記者: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主題。您長期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您認為這個理論體系的主題是什么呢?

  秦宣:所謂“主題”就是理論探索的核心問題。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序言中指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問題”。這個“核心”也可以稱之為主題,整個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題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的學者認為是如何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有的學者認為是如何實現中國的發展,更多的學者認為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個人覺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重大的復合命題,幾乎包含了自1840年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所有理論探討的主題,不能單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雖然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現代化并不能完全突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因而不能統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而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并不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特有主題。所以,我非常贊同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

  記者:確立這個主題的依據是什么呢?

  秦宣:我認為,這一理論體系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簡言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這一主題,有幾點理由:

  第一,它符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所有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客觀實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命題,就已經明確了我們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是圍繞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大會報告的標題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制定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都是圍繞這個主題的,我們積累的歷史經驗也體現在這一主題之下。

  第二,這一主題體現在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成果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理論成果都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開的。這些理論成果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體系、階段性成果和發展性要求的統一。事實上,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概括這一理論體系的名稱時,已經非常明確這一理論體系就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

  第三,這一主題體現了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和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記者: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那么,這三大基本問題與理論主題是什么關系呢?

  秦宣:我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不是虛的,這個主題之中包括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觀點系統回答了“三大基本問題”。換句話說,對這三大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所形成的理論成果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在理解這一理論主題時,我們還必須明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從整體上共同回答了這三大基本問題,共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三大規律”的認識,共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如果說鄧小平理論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這三大基本問題,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那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則進一步回答了這三大基本問題,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記者: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概念,那么這一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

  秦宣:任何一種理論除了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主題)之外,還必然有自己特有的研究范疇和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觀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边@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新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過總結和概括。黨的十三大從12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黨的十四大從9個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五大從10個方面概括了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多囆∑酵窘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曾分別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括為16個方面,二者只是在內容上略有區別。1995年出版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專題摘編》曾將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概括為20個方面,2002年出版的《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將江澤民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概括為25個方面。這為我們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提供了文獻依據。

  總體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根本任務、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發展動力、根本目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等重大問題上,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它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是一個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

  記者:任何理論都是分層次的,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致有哪些層次呢?

  秦宣:的確,任何理論都是由一些基本命題構成的,不同的命題在理論體系中的層次也不一樣。我個人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致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是核心命題,主要是指這一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哲學基礎,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和靈魂;二是重要的基本理論,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階段、發展動力、根本目的、依靠力量、領導核心等內容,它既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遵循,也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三是一些具體的理論命題,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條件保障(國防與軍隊建設、祖國統一、外交戰略),它是基本理論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與軍隊、外交等方面的具體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由這些處于不同層次、但又緊密聯系的命題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

  記者:這就涉及與具體方針政策的關系。請您談談理論與具體方針政策的聯系與區別。

  秦宣:基本理論和具體的方針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具體的方針政策是依據科學理論制定出來的,是科學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具體體現,同時也會反過來促進理論認識的深化,但二者畢竟還是有區別的。大致說來,科學理論雖然是與時俱進的,但它是相對穩定的,因為它揭示的是事物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趨勢;具體的方針政策是靈活變化的,不變化就指導不了具體實踐。有時候,我們對具體方針政策進行了調整,但并不等于理論完全變了。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過程中,一些同志感到理論變化太快了,難以把握。實際上,從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始,我們黨的基本理論的發展脈絡就是一以貫之的。黨的思想路線沒有變,但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根本任務沒有變,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具體任務;根本目的也沒有變,但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具體目標。而為了指導某一階段的具體實踐,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執政黨的建設等方面的具體方針政策是在不斷調整、變化的。因此,我們不能把具體方針政策的變化等同于理論的根本變化,更不能因為具體方針政策的變化而懷疑理論的科學性。

  記者:黨的十七大所界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成果,那么,如何看待此前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理論成果呢?

  秦宣: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毛澤東曾經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的同時,對毛澤東時期的探索作了充分肯定。這里實際上涉及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問題,我認為,理解二者的關系,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其一,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根據我國國情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奠定了制度基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完成為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應該遵循的原則。黨的十七大在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時,用了三個“我們要永遠銘記”,其中第一個就是“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其二,毛澤東帶領我們黨在艱辛探索中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來源,為我們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良好的開端,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基礎。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這里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就包括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

  其三,我們不能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截然分開,一定要準確把握它們的繼承發展關系。毛澤東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所作的理論探索及其理論成果,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續,屬于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雖然其在理論形態上仍然屬于毛澤東思想,但其中許多思想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承下來,這恰恰反映了二者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三、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記者: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把握其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您怎樣看這一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秦宣: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的權威概括。我個人認為,理解這一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看。從理論上看,主要看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定位,也就是它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哪些理論貢獻;從實踐上看,主要看其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從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看,這一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概括地講,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方面,這一理論體系始終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的紅線,沒有丟“老祖宗”;另一方面,這一理論體系始終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說了不少“新話”,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給馬克思主義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記者:您似乎說得還比較抽象,能否具體一點?

  秦宣:比如,正是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重新確立并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我們才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堅持致力于實現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我們才確立了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價值取向。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植根于人民、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場,我們才形成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依靠力量的理論。正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根據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破除了對社會主義各種不清醒、不正確的認識,科學、精辟、創造性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我們才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進一步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梢哉f,我們黨的每一項理論創新,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七大強調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p>

  記者:請具體談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貢獻。

  秦宣:概括起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系統地回答了三大基本理論問題,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增添了新的時代內容。

  第一,解決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這一理論體系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晚年探索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理論遺產,總結列寧、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經驗和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將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的重大理論觀點,系統回答了在中國如何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化和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第二,探索和回答了無產階級政黨在奪取政權之后應該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在新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總結國外共產黨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理論觀點,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

  第三,探索和回答了在和平與發展時代背景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基本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等重大問題進行的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在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科學發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深化和豐富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使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記者:以上是從理論角度分析的,那么,在實踐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了哪些作用呢?

  秦宣:科學理論的歷史地位,最終是由實踐決定、由實踐檢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第一,3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一是經濟高速增長。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遠高于世界經濟年均3.3%的增速,屬于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二是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一些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總額和外匯儲備均居世界第一。三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總體上已由溫飽步入小康。

  第二,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30年來,中國進出口總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約8%。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7800億美元,為國際資本提供了廣闊市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對國際貿易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2%。在政治上,中國不斷摸索自己的道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發展模式。許多國家已經明顯意識到,現在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世界要實現經濟增長需要中國。

  第三,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中國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對于應對全球危機、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包容、和諧,強調社會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這些思想為消除冷戰以來的對抗思維,促進21世紀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一些西方人士開始意識到,發展全球經濟,解決全球問題,必須考慮“中國因素”,必須用一種全新的概念認識和評價中國,必須在國際領域內重新為中國定位。

  記者:請談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

  秦宣:蘇東劇變之后,中國等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經受住嚴峻考驗,堅守住社會主義陣地,推進了社會主義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所面臨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在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條新路,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擺脫困境、向著健康方向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20多年前,鄧小平曾預言:“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苯裉欤袊厣鐣髁x事業的成功實踐已經證明:當今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沒有過時,社會主義仍然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先進的社會制度。這必然有助于世界上的共產黨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努力去探求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四、關于國外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看法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就您了解的情況看,國外學者是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呢?

  秦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差異,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中雖然不乏對中國友好的人士,但同時也有相當多的人對中國持冷漠甚至敵視的態度,掛在他們嘴邊的常常是對中國并不友好的話語,如“中國是無賴的”、“中國是有威脅的”、“中國是沒有宗教自由的”、“中國是沒有新聞自由的”、“中國是沒有民主和人權的”、“中國是有核擴散的”,等等。

  中國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東歐劇變后逐漸引起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并使國外人士對中國的認識發生了一些改變。近30年來,國外學者對中國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中國發展模式正日益成為國外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問題,大凡影響大一點的國際學術會議必然會涉及中國問題;國外政要對中國的國際影響越來越重視,“中國因素”正日益成為國際政要認識和把握世界格局的重要影響因子,國外一些國家國內大選時經常會涉及“中國話題”;國外政府對中國發展道路越來越重視,“中國經驗”正成為國外政府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不同類型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試圖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借鑒有用的經驗。這一切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其對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發揮的重大影響,也已經從中國走向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國外學者和國外政要對中國的態度和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呢?

  秦宣:目前,還很難得出這種結論?,F在雖然冷戰結束了,但國際范圍內意識形態斗爭并沒有停止。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最近幾年,在我本人及同事多次出國考察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國外人士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也存在著不少誤解甚至是偏見。比如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正在走的是“與‘原始資本主義積累’不同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有的學者認為,中國今天執行的是一種類似于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是一種介于計劃經濟和新自由主義之間的發展模式;有的學者甚至直言,中國道路其實就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道路”。同時,我們還注意到西方學者和政要在談“中國模式”時,在肯定中國的成就時,故意淡化“社會主義”的色彩,他們不愿意甚至很少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

  記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秦宣:這主要是因為意識形態偏見造成的。因為如果他們承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是在社會主義旗幟下取得的,那等于他們必須承認社會主義的生命力,而這是他們不愿意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寧愿用“北京共識”、“中國模式”、“中國經驗”等概念,試圖剔除其中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因素。他們雖能比較客觀地承認中國的成就,但對取得成就的原因諱莫如深。他們看到中國的成就并非按西方的價值標準取得,害怕因此而否定了西方的價值觀。此外,國際社會仍有一些政要對中國懷有偏見,擔心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取代他們的地位,這是“中國威脅論”時常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在重大事件面前某些國外政要常常表示出對中國不友好的一個深層原因。

  記者:國際社會熱衷于討論“中國模式”、“北京共識”,那么,國外學者眼中的“中國模式”有哪些特點呢?

  秦宣:從我掌握的材料來看,國外學者和政要眼中的“中國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其一,中國模式具有特殊性,中國的成功在于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其二,中國模式具有包容性和創新性,它努力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經濟高速增長與社會全面發展協調起來,把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微觀運行結合起來,把效率與公正協調起來,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其三,中國模式強調發展的人民性?!叭A盛頓共識”的目的是幫助銀行家、金融家,而“北京共識”的目標是幫助普通的人,強調以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本。其四,中國道路強調發展的積累性、漸進性,即通過“以一種循序漸進、摸索與積累的方式”來不斷發展自己,等等。

  記者:冷戰結束后,國外學者曾鼓吹過“中國崩潰論”,后來又有“中國威脅論”、“中國崛起論”。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在發展中,他們到底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呢?

  秦宣:從當前的國際輿論來看,“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崛起論”等幾種論調依然存在,并在不同情況下交替凸現。在部分國外學者看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已經證明,過去行之有效的歐美發展模式已受到嚴峻挑戰,面對經濟長期低迷、人口加速老化、失業率增加、社會福利負擔越來越重等問題,尤其是面對尚未結束的世界金融危機,過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中國模式恰恰提供了“一股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共同繁榮的驅動力”;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在未來發展進程中,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社會發展模式和對外政策做法,會進一步在世界公眾中產生共鳴和影響力。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比較嚴重的問題,如貧富收入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因此他們斷言中國的未來是“測不準”的。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和政要,一直對中國持排斥態度,擔心中國的強大會對世界造成威脅,因而在不斷地制造“中國威脅論”。我個人認為,不管國外人士如何評價中國,當代中國最為緊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因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就顯得格外重要。

  學者簡介:

  秦宣,教授、法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題組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人選。先后主持過十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鄧小平與中國現代化》、《鄧小平政治文明建設思想研究》等學術專著十余部,發表有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方面的學術論文近200篇。

  (轉載自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張鑫]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