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實踐創新,推動民生跨越

2016-10-07 10:26 來源:人民日報  我有話說
2016-10-07 10:26:15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冰雅

  上下結合,上下對稱

  ——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自下而上的基層探索,構成了改革實踐的上下結合、上下對稱,為改革注入強大動力,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經驗

  2015年11月27日,一條“中國軍隊開啟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大幕”的電訊稿,迅速傳遍世界。裁減軍隊現役員額30萬,七大軍區變為五大戰區,軍種改建,中央軍委機構改革……力度空前的改革,實現了軍隊組織架構的一次歷史性變革,建立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改革這塊“最硬的骨頭”破冰推進,令人為之一振,所激發的改革信心,可謂前所未有。

  軍隊的“整體性改革”,正體現出全面深化改革中“自上而下”的路徑。當改革走入深水區,僅僅依靠一地的力量、政策的修補,已經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治理霧霾,倘若難以割舍固有利益,只希望搭別人淘汰產能的便車,實現清潔呼吸有幾分把握?公務員工資改革、城鄉養老金并軌,每一項都少不了增加財政投入,而告別土地財政、改革稅收制度,又難免減少財政收入,一增一減如何平衡?正因此,習近平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

  審時度勢,找出中國改革發展的關鍵;透徹辨析,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路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時間表、路線圖,60條、300多項舉措,吹響改革沖鋒號;兩年多時間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共召開了27次會議,優化頂層設計,緊密部署落實,為地方推進落實改革定調子、劃底線、穩預期。

  龍頭怎么擺,龍尾怎么甩。中央一個方案一個方案有序推出,地方一項任務一項任務扎實推進。回首這幾年,在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辦事大廳,我們見證了109個審批專用章被封存,簡政放權不斷掃除市場與民生盲點,疏通經濟發展堵點;在法院門口,我們聽到了“上訪三年不如上訴一年”,法治改革讓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公平正義;從黑龍江到吉林、內蒙古,廣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絕的伐木聲已戛然而止,生態改革令綠色中國一天天愈發清新養眼……自上而下的改革,釋放強大推動力,讓普通人擁有更多獲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越重,越離不開基層的探索實踐。”有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允許基層大膽探索,然后整合到具體的制度創新中去。

  的確,許多重大改革,都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系統總結各地經驗基礎上形成方案,在向各地各部門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基層干部群眾廣泛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凝聚共識。靠頂層設計明確方向,用基層探索投石問路,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頂層設計要立足全局,基層探索要觀照全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強調“于法有據”“上下對稱”。有人擔心,這是否意味著“大膽探索”得收一下,基層試點不能“差異化”?“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營造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濃郁氛圍”,來自中央的堅定聲音,將這些顧慮徹底打消,為積極探索的基層改革者注入強勁動力。

  放眼神州,地方改革觀照全局、大膽探索,再次激蕩春潮。福建“三明醫改模式”被國家衛生計生委要求進一步推廣;浙江開化縣“多規合一”試點改革,獲得中央領導的肯定;上海市、重慶市承擔全國群團改革試點工作,聚焦破解群團組織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種種問題;規范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在上海先行開展試點的基礎上,繼續在北京、廣東、重慶、新疆開展試點……地方改革多點開花,摸索規律、固化經驗,為全局性改革提供不竭的火種。

  雷厲風行探索、時不我待總結、快馬加鞭推廣,全面改革與重點突破精巧平衡,基層改革的實踐創新與改革大動脈相融相通,為改革注入強大動力,形成了中國改革的合鳴共奏。

  既當促進派,又當實干家

  ——既要以“善始”開局,更要以“善終”收勢。盯住“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釋放出改革紅利,“以人民為中心”的印記深深銘刻在“說到做到”的承諾中

  這是一個改革的年代。

  面對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亞健康”狀態,很多國家都在變革中尋找著出路。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就職后,曾雄心勃勃地推出一系列改革計劃。然而,從醫改法案到移民管理,從金融監管到槍支管控,掣肘重重,很多改革無疾而終。

  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卻在高效推進,改革部署出臺的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評價,“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

  如果說美國改革之路往往會梗阻在“最先一公里”,那么中國改革之路的問題更多地存在于“最后一公里”。比較中外,有學者表示,“一旦意識到問題,中國解決起來比西方更有效率,這是中國制度優越性的表現。”

  從包產到戶到建立經濟特區,從發展鄉鎮企業到農民進城務工,過去很長時間,改革是“所見即所得”,一個政策就是一個成果,出臺措施就能取得成效。但行至今日,面臨復雜的博弈,要解利益的方程,一些舉措難免成為“紙上的改革”“文件的改革”,一些人也成為“口頭派”“空想家”。公眾屢以“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揶揄那些久推不轉的改革。“最后一公里”,決定著改革的成色。對于老百姓而言,獲得更多改革釋放出的紅利,才有對改革的肯定和認同;對于改革者來說,既要以“善始”開局,更要以“善終”收勢。盯住“最后一公里”,才能把改革發展的實惠送到百姓手中。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釘釘子“只有連釘七八下,這顆釘子才能牢固”……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當改革再次揚帆起航,“抓落實”“抓到位”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多的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的印記深深銘刻在“說到做到”的承諾中。

  抓落實,重點在嚴明責任,層層傳導壓力。“抓改革落實,要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重點之一就是抓好改革督察。“你們的財政資金有多少在沉睡?問題出在哪兒?”“下放了多少權力?基層能不能接住?”“減稅降費為什么一些企業感受不深?卡在哪些環節?”既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有力的督導之下,機制的瘀結逐個打通,改革的紅利充分釋放。

  抓落實,關鍵在精確發力,求得精準落地。精準把脈,看準問題不踏空;精當統籌,措施配套重協同;精細操作,重點突出求聚變。國防和軍隊改革闖過“火焰山”,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構建起8方面制度,8根頂梁柱相互支撐,一整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卓然成型;自貿區試點由1個拓展到11個,自貿區建設迎來“2.0”時代……精準對接改革所需、人民群眾所盼,改革措施在“治大國若烹小鮮”式的謀劃中落準、落實、落細。

  抓落實,基礎在管好干部,強化改革導向。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干部任用的考核標準。另一方面,在嚴守法紀底線的同時,也要積極建立容錯機制,區別對待探索失誤和違紀行為,為擔當者擔當、讓創新者無憂,最大限度調動改革探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從及時總結地方推進改革情況,到對苗頭性傾向及時打招呼提醒;從強調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到強調要考核驗收改革竣工結果,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到位的要問責……各地區各部門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務清單、施工圖、時間表的方式明確自身責任,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在荊棘遍地中斧開前路、從問題挑戰中排云而上,謀在新處、干在實處、改在真處,使政策落實成為一場“接力賽”,確保抵達終點。

  “產生于過去的現在,孕育著偉大的未來”。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人們呼喚改革、投身改革、見證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揚奮進。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瞻望未來,按照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擘畫的改革藍圖,抓住“最大的機遇”,挖掘“最大的潛力”,釋放更多的獲得感,我們一定能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人民日報記者姜赟、張鐵、楊健)

[責任編輯:劉冰雅]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