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賀鴿
馬克思從現實的生活實踐入手,對近代西方哲學囿于抽象、思辨領域內形而上學的主體性進行批判性解構,提出了在實踐中不斷生成、發展的具體、真實的主體性。從實踐維度把握馬克思主體性的內涵,這種主體性已跳出理論巢穴,成為感性、客觀實踐中的現實存在。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實踐維度
一是與自然的實踐維度。人對自然的改造、實踐是一個長期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自然經濟時期,人類的一切活動盲目地依賴于大自然,人的主體性地位讓位于強大的自然力。工業革命和自然科學的高速發展,使人類第一次成為全面支配自然物質對象的主體,自然界第一次真正擺脫最初的原始性,而成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超越了感性直觀的生產實踐,使人不再被動的臣服于自然界神秘莫測的力量,而是讓自然成為“為我所用”的物質條件。馬克思認為,人對自然的否定首先表現為一種妄自尊大、人為立法的主體性,在這種主體性中,外部自然的種種客觀規律都毫無意義的被消融在主觀規定中。人對自然的否定之否定,主要是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完成的。人通過實踐認識、把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進而利用客觀規律使自然按人的方式服務于人,并為人所掌握和占有。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實踐活動具有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價值性。一方面,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意圖進行生產實踐從而影響客體的存在,并改變著整個周圍的環境;另一方面,人對自然界的改造最終會影響主體自身,人類的生產實踐受制于外在的客觀規律,人的本質力量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得到體現和充實。也正因如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活動中達到了辯證的和解、統一。
二是與社會的實踐維度。主體作為現實、具體的個人,不能僅看成是孤立的、單子式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開放式的、社會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精辟論述表明,人的主體性不是抽象空洞的自我意識,而是在現實的、歷史的維度中,通過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互動生成。
人類通過感性、直觀的生產活動保證其持續不斷地存在,而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個體通過實踐活動與他人、社會形成緊密聯系,從而確證自身的存在。馬克思將人的實踐活動放到社會歷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指出人是通過相互交往的實踐活動來發展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正如“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人類生產實踐離不開交往,人類交往關系總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生產實踐和交往活動形成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也就是說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息息相關,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人與社會的交往實踐體現著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從社會實踐角度來看待主體性,主體性就成為與他人共在的交互性、社會性。正是緣于人與他人、社會的這種交互活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是與自身精神世界的實踐維度。人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發展與生存實踐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在自身的實踐活動中尋求自我超越和自我追求。人超越自我的內在需要引導著自身的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為解決人的現狀和理想之間的沖突提供了可能。在實踐過程中,人類不僅將自在自然改造為滿足人類需求的人造自然,而且使人自身得到改造、豐富和發展,從而趨向自由、全面發展的本質追求,也就是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改造物質對象,同時又不斷創造人本身,即人自身的生理結構和精神世界。人的生存實踐活動體現著人的自由的發揮,同時也創造著人自身的自由。人通過生活實踐,推動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其實也正是人不斷變革自身、解放自身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正是作為主體的人對存在意義和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和構建。概括而言,人是主體自己創造的結果,也將在實踐生存活動中不斷超越、不斷發展,從而不斷凸顯自由、全面發展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