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潔篪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我們黨95年來的奮斗歷程,系統總結了黨的偉大歷史貢獻,深刻闡明了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略,并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主題從八個方面向全黨發出了偉大號召,指明了前進方向。關于我國的外交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強同各國的友好往來,同各國人民一道,不斷把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推向前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國際風云變幻和中國發展大勢,從維護和促進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為新時期中國外交確定的重要行動綱領,對我們進一步明確中國外交的前進方向、不斷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積極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從苦難中走過來,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不僅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而且有力推動和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與發展的力量,顯著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世界歷史從此邁進了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大力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開啟了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的歷史進程。中國積極推動和平解決國際沖突和爭端,支持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堅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堅定同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主持國際公道和正義。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贏得廣泛的國際支持和友誼,也有力促進了國際局勢的總體緩和與穩定。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鄧小平同志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重大判斷,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外交將服務國內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交往與合作。中國同發達國家關系全面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不斷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傳統友誼更加鞏固,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進入21世紀,中國兩次發表關于和平發展的白皮書,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中國和平外交政策為國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不斷向前推進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和平發展理念,創新了和平發展外交思想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中國外交秉承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宗旨,積極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努力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獨特貢獻。
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參與和推進國際秩序變革和全球治理進程。成功舉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發出堅定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堅定維護世界和平的時代強音。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和平解決伊朗核、朝鮮半島核、阿富汗、敘利亞、南蘇丹等熱點問題作出積極貢獻。主辦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啟動亞太自貿區建設。鞏固提升二十國集團作為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的作用,倡導并推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參與制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進氣候首腦外交和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支持國際反恐合作,積極應對重大疾病和自然災害等全球性挑戰。
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地區各國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加緊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為亞、歐、非地區發展注入新活力,為世界經濟復蘇增添新動力,已經并將繼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國際影響。
推動與各大國關系全面均衡發展,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穩定基礎和戰略保障。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不斷取得進展,兩國元首多次成功會晤,擴大共識、管控分歧、推進合作,引領并推動兩國關系穩定健康發展。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保持在高水平運行,戰略項目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密切協調配合。中歐致力于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多領域合作全面深入發展。
深化睦鄰友好合作,為我國和周邊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營造有利環境。踐行“親誠惠容”理念,推進與東南亞國家關系,促進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同時妥善處理南海、東海等問題,堅定維護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鞏固同中亞國家關系良好發展勢頭,推進與南亞國家友好合作。倡導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地區精神,推動各種區域合作機制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鞏固壯大和平發展的積極力量。增進與發展中大國的協調與合作,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邁出新步伐。提出“真實親誠”對非工作方針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倡議,開創中非關系新局面。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創立中國—拉共體論壇,中拉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打造“1+2+3”合作新格局倡議,推動中阿合作進入新階段。
積極開展黨際外交,交流治國理政經驗與和平發展理念。堅持以“獨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四項原則為基礎,同各國各地區政黨和政治組織開展交流合作,促進國家間的友好合作。秉承與各國共同和平發展的理念,同亞洲、歐洲、阿拉伯國家等政黨進行多種形式對話,有效增進各國政黨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了解,積極打造政黨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有機結合的工作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外交實踐表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決心更大,方向更明,步伐更加堅定。中國和平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對世界和平發展的貢獻更加突出,在國際上得到更廣泛的認同。中國外交展現出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