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評論員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的重要指示中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边@充分肯定了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指明了新形勢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任務。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不斷把國有企業改革引向深入,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盡快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
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力量。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要推進國家現代化、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有效調控宏觀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和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堅定不移依靠和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重要作用。大量事實充分證明,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不可替代的。
國有企業還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日益提高、日益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需求,是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共享發展中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不但要以最可靠、最雄厚、最先進的物質力量造福人民,而且要以社會責任、社會擔當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生態文明、增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公平正義,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國有企業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有企業要有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惫兄平洕情L期以來在國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全體人民的寶貴財富。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出來的一條道路,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黨強調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當前,無論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都遇到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是,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任何想把公有制經濟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經濟否定掉的觀點,都是不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國改革發展要求的。
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必須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價值判斷標準,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積極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把屬于市場主體的權力真正落實到位,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同時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加快轉向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上來;要加快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通過引入非國有資本的多元化投資,推動國有企業形成有利于參與市場競爭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加快完善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既講效率又講公平的選人用人和薪酬分配的市場化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記搞好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重大責任,加強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組織領導,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監管制度,積極為國有企業改革營造良好環境。
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必須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促進國有資本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優勢產業集聚,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國有企業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骨干和表率作用,加大研發投入和研發機構建設力度,加強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重視核心技術創新,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抓好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力爭在一批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要依托“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建一批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平臺,搭建創業創新孵化平臺,完善技術創新信息平臺,增強國有企業創新發展新動能;要瘦身健體、挖掘降本潛力、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真正做到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