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廈門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 執筆:肖 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勢在必行。然而,在國企改革的方向問題上,卻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種是正視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切實破除影響國企效率的體制機制障礙;另一種則抱著“國企存在就是問題”的偏見,刻意夸大甚至捏造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事實”,伺機推行國企私有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走出“國企低效論”的話語陷阱,排除新自由主義的干擾誤導,堅持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
一、“國企低效論”的實質是“國企私有化”
“國企低效論”認為,國有企業不但自身天生低效率,不能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還擠占非公有制經濟的生存空間,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嚴重拖累國民經濟發展。
“國企低效論”并不是一種新論調,它的出現與傳播在我國由來已久;但伴隨國有企業改革步入深水區,一些人又運用新自由主義的話語體系來故意曲解改革政策,企圖誤導公眾將國企改革舉措均視為針對“國企低效論”所作的政策回饋。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借口“國企低效論”曲解混合所有制改革。認為既然國有企業效率低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要通過大幅降低國有股比重,實現私有資本對國有企業的重組改造。這樣一來,混合所有制改革就被簡單地理解為針對國有企業的“單向混合”與“以賣代混”,被等同于用迂回漸進的方式推進私有化。二是借口“國企低效論”人為地將國企與市場絕對對立化。認為若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必須清除所有阻礙市場資源配置的影響因素,而國有企業的存在與崇尚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格格不入,進而主張國有企業應當徹底退出一切競爭性領域。三是借口“國企低效論”惡意將國有企業與“僵尸企業”混同。認為國有企業普遍經營不善,卻可以依靠政府輸血“僵而不死”,由此推斷現有的“僵尸企業”大都是國有企業,且未來會有更多國有企業出現“僵尸化”傾向,并據此認為清理處置“僵尸企業”本質上就是要讓國有企業“入土為安”。
由此可見,“國企低效論”的核心主張無不恪守“絕對自由化、徹底私有化、完全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信條。其實質是要在“國企低效率”與“私有化改革”之間建立起一種破與立的邏輯關聯,試圖通過顛倒黑白來妖魔化國企,制造“國企低效”的社會輿論,削弱乃至取消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實現所謂“私有化”目標。
二、用事實撥開“國企低效論”的迷霧
國有企業是否意味著低效率?只有全面客觀占有事實,方能撥開籠罩在“國企低效論”上方的重重迷霧。
國有企業并非天生低效率,而是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國有企業在新中國建立早期很短時間內組織起巨大的資源力量,形成了支撐國民經濟運行和新生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社會生產力,以鞍鋼、長春一汽、大慶油田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項目不僅建設速度一流,而且生產和管理效率也達到那個時代的高水平,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成為當時中國先進生產力的時代坐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多種經濟成分的興起,國企在競爭中日漸暴露出資源過分集中、運行機制僵化、管理體制陳舊等種種弊端,因此必須對之進行改革,這同樣是歷史的必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近40年,我們徹底擺脫了那種片面追求公有制純而又純的僵化觀念束縛,堅持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共同發展”“兩個毫不動搖”,在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同時,努力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從經濟效益看,國有企業總體上資產質量和實力大幅提升。2015年,全國國有企業利潤總和2.3萬億元,是2003年的4.7倍;截至2015年底,所有者權益40.1萬億元,是2003年底的4.8倍。從創新能力看,國有企業是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第四代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在智能電網、新能源、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并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從國際競爭力看,國有企業已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2015年,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有100家,其中國有企業83家,比2003年增加了77家;國有企業經營的領域、區域、規模不斷擴大,有力帶動了我國技術、標準、裝備、管理、服務走出去。國有企業作為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力地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企業效益如何,并不取決于所謂姓“公”姓“私”,而主要取決于由技術裝備、創新能力、治理結構、運行機制和管理水平形成的企業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