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鹿心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為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提供了理論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強調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綠色化的新階段,彰顯了我們黨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一、綠色發展開創發展理念新境界
綠色發展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價值取向,堅持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為基本準則,是我們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基礎上形成的智慧結晶,對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綠色發展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多年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創造了“中國奇跡”,但高增長的背后是生態環境供給與需求矛盾的日益突出。雖然近幾年我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一些地區水、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仍然嚴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粗放型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單純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對經濟大規模直接干預的增長,只治標、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基礎上的增長則更難以持久。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才能有效破解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制約,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我國古代就十分強調對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點,至今仍給人以深刻啟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協調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在的發展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溫飽,而是為了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發展,污染環境,給后人留下沉重負擔,而要按照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全面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不僅代表著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意味著對資源能源需求和生態環境質量的更高要求。只有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
二、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
推進綠色發展,關鍵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這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統一關系。
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更加重視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形成高產出、高效益、高品質的綠色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同時,經濟發展帶來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意識和環保觀念越來越強,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強,從而形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力量。